第64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所以可以理解那几只钻进刘承钧家里的老鼠为什么流着眼泪出来,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刘承钧日后国家财政窘迫到了甚至要靠一个五台山的和尚的化缘所得来支撑的地步。

  这位五台山的高僧名叫刘继颙,是燕王(跟日后造反成功的燕王朱棣还是有差别的)刘守光之子,刘守光死后,家道败落,儿子就入了深山当和尚。可这位和尚头脑灵活,史载“为人多智,善商财利”,而且会讲《华严经》。《华严经》的具体内容徒步没有研究过,但是想必跟重庆缙云山那李一道长的水下闭气、全身通电的东西不是一个套路。所以刘继颙知名度很高,给他送香火钱的人也多,而刘继颙是个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人,把辛苦念经的全部收入都拿来补贴了北汉财政。

  而且这位无私的和尚不光把自己的劳动收入捐献国库,还搞地质勘探,在团柏谷发现了银矿,带着老百姓“凿山取矿烹银”,甚至发挥五台山地处辽汉交界的优势,每年从辽国搞几百匹马交给刘承钧以补充北汉骑兵,号为“添都马”,成为北汉战马的主要来源,以一己之力,几乎撑起了北汉的半边天空。

  以上是刘承钧拮据生涯的部分写照。如果这个贵为天子的年轻人知道远在成都的孟昶正体验着那种奢侈到用珠宝装饰夜壶的泡妞生涯,一定感叹:“兄弟啊,你送得起女友一个2000欧的包包,我却只能送个2000欧的电阻;你送得起女友100W的跑车,我只能送个100W的灯泡。我为什么这么穷啊……”

  没人回答。

  徒步以为,这世界上总有一部分人,天生命薄,五行缺钱。

  但这位缺钱的皇帝,对待叔父耶律述律可不像自己的老爹一样恭恭敬敬,事无巨细,全部上报,作风中颇有些显出特立独行。

  首先体现在对辽国的称呼上。刘崇在位期间,奉辽国皇帝耶律兀欲为叔父,虽然这位叔父比刘崇小了18岁,比石敬瑭父子的年龄倒差还大,但谁叫别人势大辈分高呢。951年耶律兀欲被杀,其兄耶律述律登上王位,是为睡王辽穆宗。刘承钧即位时,需上书辽国以得到承认,按照辈分,该喊耶律述律为爷爷,可是在送去的敕书中却自称“男”,也就是只承认比你矮一辈。耶律述律倒也不客气,不称“孙”,仍叫“儿”。写到这里的时候,逻辑一向很清楚的徒步也不禁要叹息,这个辈分真是太乱了。

  其次是年号。昔日刘崇称帝时,为了表明自己是继承兄弟基业,连年号也没改,仍然用刘知远的乾祐年号,建国的951年为乾祐四年。刘承钧即位后,操心钱的问题,也无暇顾及这些问题——当然,你吃饭都吃不饱的时候,哪里有时间考虑自己的名字好不好听。

  上任三年多后,刘承钧得了空闲,才发现大伯刘知远定下的乾祐年号竟然被咱两代四个人(刘知远、刘承祐、刘崇、刘承钧)加一起用了十年,太节省了。徒步小时候经常看到老师念范文《我的妈妈》《我的奶奶》什么的,就很纳闷里面作者写自己妈妈、奶奶节约,一定写到她们把一件衣服穿了又穿,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如今这个乾祐年号,竟然比这破衣服还多用了一年。刘承钧虽然穷,但是换个年号还是换得起,于是北汉乾祐十年(957)正月,刘承钧下诏,改“汉乾祐十年”为“汉天会元年”。

  改年号这种事情,好比如今拿着身份证到派出所改个名,也不是什么太大的事,但是刘承钧改名的时候忘了通知一下他的派出所,这让派出所长、叔叔耶律述律非常不爽。

  接下来的事情是在联合李筠造反过程中发生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