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柴荣再次显示了强大的执行力。

  显德六年(959)三月十九日,攻辽战事部署完毕,分水陆两线进攻辽国,赵匡胤、韩通分任水路、陆路都部署。

  三月二十九日,柴荣亲率大军自京城出发,直抵沧州。

  四月十七日,到达宁州,刺使王洪率城投降。

  四月二十六日,至益津关,守将终廷辉率城投降。

  四月二十八日,赵匡胤率军抵达瓦桥关,守将姚内斌率城投降。

  四月二十九日,抵达莫州,刺史刘楚信率城投降。

  五月初一,军至瀛州,刺史高彦晖率城投降。

  历时42天,周军几乎一路上都在受降,没费一枪一炮,收回燕云十六州中的三州。如果翻出此时柴荣的日记,里面应当写满了“某日,晴,无事,受降,敌人不给力”这样的词语——摒弃其他因素,单从战争史上讲,能与此速度相媲美的,只有1939年德国对波兰的闪电战了,是年9月1日德军开始进攻,10月11日波兰投降,一共也仅历时41天。

  眼见着打仗比打鸡蛋还容易,不费劲就直取三州,龙颜大悦的柴荣再起雄心,准备以禁军主力去强攻辽国南线防御重镇幽州,将辽国人赶回大漠去啃沙子。从这点上看,徒步是很支持柴荣的,因为我军势头正旺,而且一路赶来多是坐船,体力大好,对比不远处的幽州辽军守将,惊闻前辈们一路投降,心理压力和生理压力双双巨大,能扛多久必定是个问题。

  然而这个进攻计划遭到了大臣的反对,他们说,咱们还是应该先巩固既有战果,战线拉得太长就成了孤军深入,容易后防空虚,太平天国的北伐不就是这么失败的吗——而且“陛下离京四十二日,兵不血刃,取燕南之地,此不世之功也。今虏骑皆聚幽州之北,未宜深入” 。

  固执的柴荣却没听过林凤祥、李开芳的故事,不想把战事拖得太久,坚持趁热打铁,新的战斗计划很快做好:命李重进三天后(五月初五)率兵攻打北汉,自己率军向幽州进发。打破幽州城,饮马大东北,告诉辽人,咱们大周人从此站起来了。

  而此时,辽穆宗耶律述律也已经得到消息,马上派使者日行七百里疾驰晋阳,令刘承钧发兵骚扰后周边境,自己也安排部队增援幽州。因为在此之前的北汉乾祐七年(954)十一月,60岁的刘崇已经病逝太原,次子刘承钧即位,是为北汉睿宗。

  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地裂天崩的激战,似已无法避免。

  是夜,柴荣宿于瓦桥关。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