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面对李守贞的偷袭都面不改色的刘词仔细地看了看樊爱能、何徽和手下将领因逃命和撒谎而显得异样的脸色,想了想还在苦海里挣扎的柴荣等人,略作迟疑,作出一个伟大决定:继续北上救主!——我想,刘词此时多半也和徒步一样,想到了多年以后的拿破仑,还有本应和拿破仑在战场上并肩御敌的格鲁西。

  1815年6月18日的滑铁卢,当拿破仑皇帝的7.4万法军与威灵顿将军的6.7万联军在2.25公里的战线上进行一天的浴血鏖战,于战场上留下了2.7万具法军和2.2万具联军士兵的尸体时,率领3.4万兵力在距离战场仅4小时路程之遥的地方游荡的格鲁西,却死守着皇帝让其追击普鲁士军队的命令,任凭炮声隆隆而不回援,导致攻无不克的拿破仑迎来了生命中最为惨重的失败。此役败后,拿破仑在大西洋圣赫伦岛度过了他的余生。而墨守成规、不习惯独立行事的格鲁西元帅,也成为法国复辟王朝没落的一大罪人。

  刘词当然不想成为周朝没落的罪人,所以别了樊爱能、何徽之后,他继续以70码急行军的速度迅速赶往高平。刘词赶到的时候已是黄昏,他看到南风已停,如血残阳照得整个战场满目萧然;他看到周汉两支疲惫之师似已无力再战,面有倦容;他看到柴荣眼神里的欣慰,还有刘崇眼神里的绝望。于是刘词抖擞精神,开始收拾残局。

  后面的故事就很平淡了,引用《资治通鉴》原文至此:“薄暮,词至,复与诸军击之,北汉兵又败,杀王延嗣,追至高平,僵尸满山谷,委弃御物及辎重、器械、杂畜不可胜纪。”

  至夜幕低垂,得胜的柴荣安排人收拾收拾战场,整理整理汉军遗物,然后就安排大家洗洗睡了。

  战败的刘崇仅率100多名随从由小道越雕窠岭(今山西高平西北),昼夜不息,逃归晋阳。值得一提的是,一向节俭的刘崇居然将此次归逃途中最大的功臣封为“自在将军”,不但为其盖了专门的府邸,而且以金银装饰(真是不计成本啊),享三品俸禄,实在是大手笔。

  ——这位功臣,就是他的坐骑黄骠马。

  第七章 夭折的千古一帝

  首次亲征就大获全胜、几乎将北汉一举灭国的柴荣一扫战前的郁闷心情,打扫完战场甚至打算马上率兵返回京城,心想这次可要在冯道等人面前长长志气,不料这个愿望却永远实现不了了,因为不久之后冯道就死掉了(四月十七日庚申,“太师、中书令瀛文懿王冯道卒”)。

  但是还有很多人没死,这其中包括临阵脱逃的樊爱能、何徽。柴荣率众人在战场上进行焦土抗战之时,两位哥们领着部下以一级战备的姿态向南奋勇逃窜,史书上说他们奔逃过程中“控弦露刃”,一路上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柴荣命好几批人持诏书前去追赶,二位连使者都给杀光了。逃了一夜,惊魂始定时收到消息,周军竟然打胜了!这下可有点出乎意料。

  然后他们抖了抖身上的泥土,像没事人一样赶了回来,看到了满脸错愕的柴荣。因为柴荣没想到这世界上有人脸皮竟如此之厚,来去都不打招呼的。

  《资治通鉴》上说柴荣见到重归的大将之后拿不定主意,把自己关在柴房里想了一夜,然后在张永德的强烈建议(“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下“掷枕于地,大呼称善”,下定决心诛杀二人:若是军纪不严,日后的日子肯定比勾践吃的苦胆还苦。

  在我看来,战场上面临瞬息万变的局势尚且能立刻作出判断的世宗,处理这种问题是不需要在柴房里静坐一夜的,更何况临阵脱逃的樊爱能、何徽差点让他在战场上成为焦土——从日后很多表现来看,柴荣可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我以为,很可能柴荣跟他们打完招呼之后就召集了他们70多个高管部下,稍做思想工作,告诉其余兵士,这就是临阵脱逃的下场,然后将其悉数处斩。

  史载:“自是骄将惰卒始知所惧,不行姑息之政矣。”

  柴荣在大军稍事休息之后即发令继续北上攻打太原,以求彻底消灭长跑冠军刘崇。一路上北汉多个州县投降,甚至有不堪北汉压迫的老百姓自发前来慰问周军,带着煎饼鸡蛋,场面煞是感人,这也让周军产生了一种自己此行即将解放全人类的错觉。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