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1.吴国当时还在,而且国王(孙皓)已经昏庸暴虐,如果在对亡国之臣有如此的优待,对吴国的君臣来说就是讲条件的资本,到时候名义上是统一的国家,实际上是两个独立政权,这样很不好;

  2.李密是孝子,晋朝尊重儒家经学思想,就这样李密可以用孝道体现朝廷的教化有方。

  3.当时的太子司马衷不太理想(说实在的,司马衷并不傻,他只是个老实人,和朝鲜的高宗大王李熙有一拼),请名臣是为了教育司马衷,但是司马衷这样的人是诸葛亮都救不回来的性格,李密就更不用说了。

  司马炎对于各级将领和功臣都有褒奖,还可以化解内部的矛盾。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石苞事件,是报纸里地方治理的非常的好,但是人民的过奖传到了司马炎的耳朵中总有别的意思。司马炎就写信让石苞的儿子石乔前来,可是石乔愣是没有来。司马懿怒了,要剥夺石苞的军权,石苞一个人来到寿春城请罪,彻底的消除了司马炎对自己的误会。司马炎觉得灭掉吴国正是时候,如此上下一心的晋朝将会打败吴国。

  此时吴国的君主就是那位残暴的孙皓了。孙皓是孙和的儿子,孙和的暴力使得自己丢掉了性命和太子爵位,孙休没有儿子,所以选择这位侄子上台。他喜欢的是过高的阿谀奉承,而且在自己三十二岁的时候,将自己在位时期活着的二十几个子侄一并封为王。

  不过孙皓这样做实在没有什么意思,因为自己的儿子之中,成年的没有几个,有的仅仅是挂名,还在襁褓之中就已经被封为万户侯了。就这样的皇帝如果真的在战场上面和一群虎狼之师决战,结果一定会非常的难看。

  当王潜兵临城下的时候,这位不可一世的四世皇帝被迫投降,就此,三国鼎立的局面从222年开始形成,最终在280年的时候被完全的替代。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