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国内调派更多的战舰增援,说到增援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别的不说,德国的公海舰队即便是存在舰队,英国舰队的主力也不敢离开半步,不然让德国公海舰队冲出北海,那乐子就叫大了。另外一点,协约国赖以生存的大西洋补给线,一旦没有足够的战舰护航,德国人的潜艇还不撒了欢?试想一下,英国的船舶制造速度,能赶得上被德国潜艇击沉的速度么?很明显,破坏永远比建设要快。

  这一切的论难,导致了国内紧急回复的电报上,只能是要求卡特少将尽快的把残余舰队整顿好,找机会偷偷的摸出去,寻机打击中国军队在印度东海岸登陆的行动。

  可是,溜出去有那么容易么?中国人在孟买四周的海面上,可谓潜艇密布啊。

  第三十四章 走在前面

  深谋远虑的领袖,总是令下属有一种敬畏之心的。可是作为沈从云的下属,即便是唐绍仪、余震等国家权利核心的高官,对于沈从云的心态就不仅仅是敬畏那么简单了。

  作为这个时代的精英们,这些国家权利的核心成员们,毋庸置疑都是当代的精英分子。他们对这个时代的理解走在了国人的前面,可是当他们站在沈从云的面前时,感觉到的却是领袖对未来的判断几乎从没有偏差,一些十几年前做的准备,在当时看来没有什么了不起,如今却发挥了令人恐怖的作用。

  作为政策的执行者们,每一步都走在世界的前面的感觉是良好的,可是作为执掌国家权利的精英,当每走一步都在领袖的设计中,又每一步走的都是无比正确的,半夜独自在家里的时候,想起这些估计睡觉都是要做噩梦的。对沈从云这个领袖,也是无法生出半点反抗之心的。

  余震现在的心情就有点复杂,作为沈从云的坚定跟随者,尽管沈从云在权利上最大限度的给予了他,但是很多时候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在沈从云的掌握之中。这种掌握不是在具体事物上,而是在大方向上的掌握。军队的发展方向正是如此,沈从云画出了一个轮廓,余震和其他人去做具体的。其中卫戍部队已经独立骑兵一师这样的超时代理念的军队,则是沈从云直接插手的结果。

  这一切余震在最初还是有点难以理解的,至少在余震的军事理念之中,一支全面机械化的军队,还是无法想象的。不过现在面对着地图上标出的红旗,余震再次感受到了一种震撼和恐惧。

  以独立骑兵一师和卫戍一师为主干,配合北方军区第一军组成的搞密度机械化的快速集团军的推进速度,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向叶卡捷琳娜堡推进,这个速度换成传统意义上的步兵是无法想象的。

  一路之上俄军的小规模抵抗不断,但是根本就无法阻挡快速集团军的推进速度,甚至连延缓一下都算不上。从鄂木斯克出发到叶卡捷琳娜堡的路上,先后遭遇了俄军三次兵力以师为单位的阻击。可是独立骑兵一师和卫戍一师这两个机械化箭头,齐头并进南北呼应,一路上势如破竹,俄军在上百辆坦克开道的攻击面前,根本就无法形成有效的迟缓阻击。四天,前后四天的功夫,卫戍一师的坦克就开进了叶卡捷琳娜堡右翼侧后,独立骑兵一师的铁蹄出现在车里雅宾斯克后门,两个机械化师在乌法城下会师的时候,随后跟进的第一军也杀了上来,第一军的身后是坐着火车和汽车滚滚跟进的是北方集团军的强大后援。

  临时政府紧急拼凑的俄军远东集团军的20万人,不过一周的时间就给包了饺子,唯一的出路只有掉头杀出一条血路西逃,才能避免全军覆没的结果。

  余震这个时候就在想,现在虽然只有两个机械化师,可是整个东北三省十个重型拖垃圾厂日夜赶工,最多半年时间就能再武装起两个机械化师来。虽然还是有点不尽如人意,但是能做到这一点,已经是中国重型军事工业的极限了。

  “按照目前的这个推进速度,假如在一周以内能彻底消灭俄军远东集团军,之后继续推进的话,慢则两个月,快则45天,快速集团军就能出现在莫斯科城下。到时候俄国问题就基本解决了。”心情不错的段祺瑞在边上笑着说,余震听了轻轻的点头道:“整理好前方的战报后,我们赶紧把这个好消息上报给总统。”

  两人正收拾东西准备出门上楼,前往沈从云在总指挥部的专用办公室时,门口已经咣当一声被推开了,两个警卫端着冲锋枪往门口一站,沈从云接着迈步走了进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