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2 / 3)
如此也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嘛,在一旁仔细观察,能够看得更为清楚一些。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下来,长孙无忌隐约有种感觉,李承乾和李泰这两个外甥似乎都有些……
长孙无忌心里最害怕的便是一句话——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长孙家的外甥内斗,会不会两败俱伤,最后便宜了旁人?会不会这样他?尤其是想到那位身在宋州,英武不凡的吴王李恪。
此番出兵齐州,幸好最终主事的会是谢逸,否则李恪将会再立大功。
想到谢逸,长孙无忌便想到了另外一个外甥李治,因为年纪的原因他一直不曾正视过这个外甥,但是现在看来,似乎……
李治现在已经成婚,而且成长很快,某种程度上算是个文武全才,且立有功劳。且是嫡出的皇子,深得皇帝宠爱。
假设没有了李承乾和李泰,似乎李治完全可以与李恪一争高下,而且晋王府的背景可非同一般。
自己这个舅舅不消说,晋王妃出身太原王氏,整个山东世家估计都会出现在背后,而且晋王府还有个了不得的长史——谢逸!
没错,先前在承庆殿,心里还念叨着谢逸欠了吴王李恪多少人情,将来会怎么还。可是他无论怎么还,能超过的晋王府吗?
毕竟谢逸是晋王府正经的长史,而且谢逸本人与晋王李治最有渊源,私交最厚,所以这高下自然不消说。
猛然间,长孙无忌有种错觉,这个自己猜刚刚准确认识到的事情,似乎谢逸早有先见之明。
这些年谢逸在晋王府的投入非同小可,谢逸宁愿意同时得罪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也毫无畏惧,难道就是因为李治的缘故?
谢家上下和晋王府关系亲厚,谢逸这些年对李治也可谓是悉心培养教导,李治在定襄立下的大功,甚至与太原王家女之间的婚事实际上都是谢逸促成的。
这些事情的分量真的不轻,过去以为只是巧合,没当回事,但是现在看来似乎非同小可。
↑返回顶部↑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下来,长孙无忌隐约有种感觉,李承乾和李泰这两个外甥似乎都有些……
长孙无忌心里最害怕的便是一句话——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长孙家的外甥内斗,会不会两败俱伤,最后便宜了旁人?会不会这样他?尤其是想到那位身在宋州,英武不凡的吴王李恪。
此番出兵齐州,幸好最终主事的会是谢逸,否则李恪将会再立大功。
想到谢逸,长孙无忌便想到了另外一个外甥李治,因为年纪的原因他一直不曾正视过这个外甥,但是现在看来,似乎……
李治现在已经成婚,而且成长很快,某种程度上算是个文武全才,且立有功劳。且是嫡出的皇子,深得皇帝宠爱。
假设没有了李承乾和李泰,似乎李治完全可以与李恪一争高下,而且晋王府的背景可非同一般。
自己这个舅舅不消说,晋王妃出身太原王氏,整个山东世家估计都会出现在背后,而且晋王府还有个了不得的长史——谢逸!
没错,先前在承庆殿,心里还念叨着谢逸欠了吴王李恪多少人情,将来会怎么还。可是他无论怎么还,能超过的晋王府吗?
毕竟谢逸是晋王府正经的长史,而且谢逸本人与晋王李治最有渊源,私交最厚,所以这高下自然不消说。
猛然间,长孙无忌有种错觉,这个自己猜刚刚准确认识到的事情,似乎谢逸早有先见之明。
这些年谢逸在晋王府的投入非同小可,谢逸宁愿意同时得罪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也毫无畏惧,难道就是因为李治的缘故?
谢家上下和晋王府关系亲厚,谢逸这些年对李治也可谓是悉心培养教导,李治在定襄立下的大功,甚至与太原王家女之间的婚事实际上都是谢逸促成的。
这些事情的分量真的不轻,过去以为只是巧合,没当回事,但是现在看来似乎非同小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