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众官员一副恍然大悟的神情,对接下来的局面相当的期待。至于突厥人的事情则没有一个人提及,毕竟阿史那思摩没有公开造反,为了稳定起见,没有人在这方面多嘴。

  朝堂上完全是一副皆大欢喜的局面,松州的困局解了。薛延陀人全军覆没了,贞观十四年临近年底的时候,连续两场大捷让人欣喜不已。

  除了贞观四年击败东边突厥那次,大唐好像从没有过今年这般威势赫赫的时候,如何能让人不激动?

  所以今日的朝会,因为这份捷报突然间转变了风向,成为一场庆祝和道喜的联欢会。

  大部分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但有少部分人是例外,比如李承乾和李泰兄弟。

  原因无他,只因为晋王李治的名字不断被提及。不断被夸赞,连父皇都说出了雉奴不负所望几个字。

  若真水大捷是李绩的手笔,但奏疏上却把李治排在了前面,晋王殿下涉险前往定襄,稳住阿史那思摩和突厥人确实是大功。但若真水大捷似乎有点那什么,和李治关系不是很大啊!

  但李绩出于各方面的考虑,自然不敢独占这份功劳,所以对晋王殿下多有恭维和推崇。毕竟从职级上来说,晋王殿下才是并州都督府。而他李绩只是都督府的长史,下属立功,岂能没有上级的份?

  对于李世民而言也是如此,如果此事单独属于李绩。那么灭国之功无比卓越,封赏起来都是麻烦事。功高震主的程度势必更高,处理起来更为麻烦,反正有自家儿子参与其中。那么顺势将功劳往自家儿子身上多摊点,事情不就顺利解决了?

  这是君臣之间的默契,符合李世民和李绩共同的诉求。所以在第一时间便在朝堂上突出了。

  李治前往定襄的目的顺理成章变成了指挥和督师,一个十三岁的娃娃指挥作战?这话显然没几个人相信,但所有人都不约而同闭嘴了,皇帝夸赞自家儿子,说个不字岂非给自己找不痛快?

  何况晋王殿下亲自前往定襄是不争的事实,那里靠近前线,这也算是以身犯险,所以当得起这份功劳。只有少数对内情知之甚详的人心里清楚,晋王殿下这份功劳当真算得上实至名归,以身犯险那是绝对不争的事实。如今得到这些荣耀,哪怕是有所夸大,也是他应该得到的。

  朝廷衮衮诸公自然是明白人,他们默许的事情,旁人有岂能反对?所以只是在一瞬间,晋王殿下的风头瞬间盖过了前些日子英武不凡的吴王殿下。

  所有的朝臣不约而同有种感觉,他们一直轻视了晋王殿下,或者说压根就没注意过。十三岁的晋王李治算是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大家面前,而且是以这样一种惊天动地的别致方式,可谓是印象深刻啊!

  以前他们只知道晋王殿下温文尔雅,很有礼貌和修养,是皇帝陛下最疼爱的小儿子。现在李治身上又增添了两个新标签,英武胆略和才能不凡。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