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而且回到长安之后。还必须得刻意低调才行,或者说从此刻开始就得如此,比如首先就得疏远英国公李绩。

  虽然李绩将来对李治至关重要,但与自己没什么关系。原则上必须是这样的。一个臣子私下里与一位领命的大将关系熟络,而且还一群谋划出兵,还有经过皇帝的同意,这是严重犯忌讳的事情。

  如此私下里两人再保持良好的关系。皇帝能放心吗?再者,最要紧的是对李治也没有任何好处。

  自己是晋王府长史,李绩是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某种程度上都是李治的长史。两个左膀右臂,文武相互勾连,这并非好事,作为一个皇子,如果情况严重,甚至可能受到皇帝的猜忌。

  在皇位和权力面前,纵然是父子也会相互猜忌,没有丝毫感情可言。即便是李世民和李治父子情深,旁人也会以此来攻讦李治。最为晋王府长史,谢逸觉得自己有义务为李治减少麻烦,至少不会成为他的弱点,更不想给自己找麻烦。

  如果将来李世民特别看重李治,自己的某些行事和存在若不注意,很有可能成为李治的绊脚石。李世民若爱子心切,焉知不会想办法清理绊脚石。

  关乎皇位继承,必须慎之又慎,这就是接触到大唐权力核心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吧!

  所以李绩大军回来之后,自己应该减少与李绩的接触,或者说直接不接触,甚至还得制造点矛盾。

  嗯,是这样的,想必整个道理李绩也懂,会有这个默契的。能够成为柱国大将,手握重兵,要是连这点意识都没有,绝对活不到现在。

  ……

  想要找个借口给人找茬很容易,待李绩大军返回定襄的时候,谢逸便奉了晋王殿下的旨意,先是犒劳军队,却也问责李绩,为何没有抓住薛延陀可汗夷男。

  夷男跑了,突然成为一个绝好的借口,李绩意识到了,谢逸也意识到了。当他得知,李绩的部将一直紧追不舍,却始终没抓到人的时候,便完全明白了。

  看来英国公也怕功高震主,在给自己想办法呢,既然如此这个双簧就好唱了。

  唯独不大理解的是李治,谢逸好一番解释之后,李治才懵懂地理解。一个亲王,一个皇子与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将过从甚密,关系良好不是好事;与此同时,李治的问责也给李世民做点铺垫,英国公的请罪奏疏也就好处理了。

  某种程度上,这算是李治、自己和李绩之前的一个默契,相互对对方恩惠。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