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2 / 2)
电视收视率,老大哥的小兄弟?
上世纪50年代末,电视垄断文化(ORTF:法国广播电视公司)以《通栏标题》[11]为代表,试图建立一种大众化趣味:开始往迎合料想中的大众趣味上转化,窥视隐私的“谈话节目”和“生活经历毫不遮掩的展示”代替了发现和思考的乐趣。
电视最具威慑和破坏性的隐形力量,首当其冲的便是收视率。收视率是来自市场和经济的晴雨表,用以衡量电视对其观点和原则进行营销推广的能力。与其他领域相比,电视领域更屈从于来自外部的压力:需求的制约和市场的表决都对它具有决定性影响。我们在此章将经常引用其研究成果的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蒂奥(Pierre Bourdieu:1930—2002[12])认为:“对电视这一营销工具需求的满足正是政治化民意调查所产生的蛊惑性效果在文化上的体现。”同样,以拥有评判和选择自由为名,大众总是有理的。收视率由此满足了民主名义下的需要——仿佛应当建立起一种在民意调查、收视率和人手一票的普选之间的关联性!
我们是否还记得,1977年由西德尼·鲁迈执导的影片《电视台风云》中,UBS电视台明星主持人霍华德·比尔(彼得·芬弛扮演)因收视率下滑面临被开除的命运。一天,他在直播晚间新闻时突然宣布要自杀。事件引发轩然大波,被其他媒体争相报道的同时,节目收视率也随之回升。被工具化、被操纵,比尔由此成为那些“声讨虚伪”的所谓“愤怒之人”的“现代预言家”。就像巫师的学徒,这台疯狂而失控的机器最终逃出了操纵者的手掌,比尔在直播时死在了另一个金钱的傀儡——一个恐怖主义头子的枪下。 ↑返回顶部↑
上世纪50年代末,电视垄断文化(ORTF:法国广播电视公司)以《通栏标题》[11]为代表,试图建立一种大众化趣味:开始往迎合料想中的大众趣味上转化,窥视隐私的“谈话节目”和“生活经历毫不遮掩的展示”代替了发现和思考的乐趣。
电视最具威慑和破坏性的隐形力量,首当其冲的便是收视率。收视率是来自市场和经济的晴雨表,用以衡量电视对其观点和原则进行营销推广的能力。与其他领域相比,电视领域更屈从于来自外部的压力:需求的制约和市场的表决都对它具有决定性影响。我们在此章将经常引用其研究成果的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蒂奥(Pierre Bourdieu:1930—2002[12])认为:“对电视这一营销工具需求的满足正是政治化民意调查所产生的蛊惑性效果在文化上的体现。”同样,以拥有评判和选择自由为名,大众总是有理的。收视率由此满足了民主名义下的需要——仿佛应当建立起一种在民意调查、收视率和人手一票的普选之间的关联性!
我们是否还记得,1977年由西德尼·鲁迈执导的影片《电视台风云》中,UBS电视台明星主持人霍华德·比尔(彼得·芬弛扮演)因收视率下滑面临被开除的命运。一天,他在直播晚间新闻时突然宣布要自杀。事件引发轩然大波,被其他媒体争相报道的同时,节目收视率也随之回升。被工具化、被操纵,比尔由此成为那些“声讨虚伪”的所谓“愤怒之人”的“现代预言家”。就像巫师的学徒,这台疯狂而失控的机器最终逃出了操纵者的手掌,比尔在直播时死在了另一个金钱的傀儡——一个恐怖主义头子的枪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