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尼澄,字登甫,北直隶钜鹿人,崇祯年间进士,崇祯五年时,因前任知府王厂干与鲁王朱寿鋐不和,只干了不到一个月的知府,便被朱寿鋐诬陷入狱,最后死于流放途中。随后由尼澄接任。

  尼澄为人,比性格耿直一条筋的前任知府王厂干要圆滑得多,待人接物皆是不卑不亢,和缓有度。但此人内心之中,极有主见,相当机敏决断。在崇祯十一年的清兵入寇山东时,正是此人率领兖州兵将拼力死守,才击溃了来袭的清军,保得兖州府城不失。时任鲁王的朱寿镛大哭而道:“非是尼公救命,我合府皆亡矣。”

  尼澄最后由于操劳过度,于崇祯十三年病亡。他死后,兖州百姓集资为他立了德政碑,碑文出自文学大家范淑泰之手。

  李啸笑着向尼澄拱手而道:“久闻尼知府大名,今日得见,李某何其幸甚。”

  尼澄见李啸如此客气,也拱手笑着回道:“李指挥使少年英雄,多有功业,尼某得见李大人。亦是平生难得机缘矣。”

  两人大笑起来,原本紧绷的会议气氛,顿时轻松了一些。

  因两人新来,朱寿鋐让刘知俊又将刚才的抗敌策略再讲了一遍。

  刘知俊原本以为。自已的这份看似完美的计划,除了李啸居心叵测要加以反对外,其他人应该是皆会赞成了。没想到,他话一说完,那看似粗豪的武人打扮的任城卫指挥使冯嚣。腾地从座位上站起,连连摆手道:“刘指挥使此计,某家看来,甚不妥当。别部兵马,冯某不了解。但某家任城卫这二千多兵马,说实话,非是自贬,皆是久疏战阵之兵,如何能上阵与流寇打野战,某家只怕这点兵马一撒出去。就如肉包子打狗一般,有去无回了啊。”

  刘知俊闻言,深深地皱起眉头,还未说话,旁边的尼澄也开口言道:“尼某曾闻,流贼之战,忽聚忽散,从无定势,并且最擅伏击,其左右埋伏。更番迭承,令官军防不胜防。现在敌军已破济宁州,尼某估计,敌兵一路裹胁民众百姓。现在恐有近十万之众,我军所有部队加起来,不过万余人,敌军之数为我军十倍,焉可骤胜!并且我军各部战力参差不齐,号令也难于协同。想与敌兵野战,打个突袭,尼某却认为实在不妥。”

  尼澄说完,存心殿内,顿时一阵沉默。

  被冯嚣与尼澄轮番反对,徐州卫指挥使刘知俊面红耳赤,低头无言。他旁边的家丁队长董茂一脸不满,嘴唇瓮张了几下,似乎要辩解什么,但最终什么也没说出来。

  终于,一脸灰白的鲁王朱寿鋐,呐呐地说道:“诸位这般说来,那流寇岂非无法可制,如之奈何?”

  李啸望见朱寿鋐旁边的泰兴王朱寿镛用探询的目光向自已望来,李啸知道,现在,到了自已说法表态的时候了。

  “诸位,兵法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李某认为,流寇之势虽大,但也并非全无弱点与失误。”李啸站起身来,缓缓而道。

  朱寿鋐双眼一亮,急急说道:“李指挥使请详细言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