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1 / 2)
永乐轻轻摆了摆手,打断了瞻基的辩解,道:“炽儿的心性,朕一清二楚,尔不用为他说好话!”
听永乐这么说,瞻基愈发忐忑,不过接下来永乐却突然把话题岔开,张望着四周景色,似漫不经心地道:“其实炽儿如何想,朕也不太在乎了!只是……”说到这里时,永乐把目光对准瞻基的脸道,“朕想知道的是尔之想法!”
“孙儿的想法?”瞻基有些意外,同时又有些不解,“皇爷爷是指……”
永乐望着瞻基,一脸郑重地道:“朕今天就想知道,你对治理这大明天下,究竟有何想法?”
瞻基一愣,继而脱口而出道:“当然是秉承皇爷爷之志,奋发进取,开拓振兴!”
永乐嘿嘿一笑,摇摇头道:“朕不想听顺耳话!这些话朕要去问尔父,他亦会这般说,但其内心肯定不会这么想!”说到这里,永乐顿了一顿,加重语气道,“尔是朕亲自选定的皇储,是我大明未来的天子!尔之太孙之位,朕不会改!”
瞻基心念一动。永乐关于皇储的这番话十分直白,而他这么说,自然是要彻底打消自己的顾虑,让自己坦诚回答他的问题。这时瞻基已经意识到,今天祖孙间的谈话,对皇爷爷来说肯定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瞻基看了看永乐的脸。经过岁月的洗礼,如今的永乐已不复当年威仪,他颧骨凸起,脸颊也深深凹陷下去,额头上刻着一道道深深的皱纹;早年乌黑的头发已变得雪白,原先气派的长髯也脱落不少,看上去稀稀拉拉。看着老态毕现的永乐,瞻基的内心忽然生出一丝伤感,他知道,这位叱咤风云、笑傲古今的皇祖父,已经步入了他人生的暮年,在这个世上的时日已经无多了!
自打懂事起,瞻基就一直在永乐身旁,聆听他的教诲,接受他的指导,祖孙二人之间的亲情十分深厚,甚至远远超过瞻基与高炽之间的父子之情。对这位深爱自己的皇爷爷,瞻基从来都是发自内心的敬仰和尊重。现在,皇爷爷将自己招来,要自己袒露心扉,并且还善解人意地释去自己内心隐藏的那点子小顾虑,瞻基感动之余,当然不能再虚与委蛇。想到这里,瞻基深吸口气,一脸庄重地道:“孙儿不敢隐瞒,对这治国之法,孙儿尚有一孔之见!”
永乐露出一丝微笑,鼓励道“基儿畅所欲言,无需忌讳!”
“阿!”瞻基拱手一应,随即侃侃道:“皇爷爷以开拓振兴为志,登基二十年来,下西洋、复安南、拓东北、征漠北,修大典、疏运河、建北京,一手缔造永乐盛世,使我大明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功业可谓冠绝古今!对此,孙儿由衷敬佩!”待夸完永乐,瞻基话锋一转,又道,“但繁华背后,亦有隐忧。建千秋基业,当需索取民力,若蓄养不及索取,长此以往,百姓终将不堪忍受,进而引发动乱,如此不仅开拓无以为继,就是江山社稷亦有毁败之忧!此正所谓过犹不及也!我大明富庶繁荣远超历代,皇爷依此厉行开拓,自是正当其时,但若长期如此,终有民力不敷之虑。故孙儿以为,及至孙儿继位,当有所收敛,如此方为中庸之道!”
“听尔之意,是要我大明重回生息?”永乐心中一紧。
“非也!”瞻基摇摇头,道,“践行中庸,当以形势为依据。既然国家昌盛,自当以开拓为经,而收敛只是权宜,其意是为蓄力,以使开拓得以长久。若国力强盛却以生息为经,那便是不思进取,固步自封,如此则背离中庸!以此法治国,最多不过苟延残喘,想将祖宗基业发扬光大,几无可能!”
“说得好!朕果然没有看错人!”永乐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紧接着又一叹道,“可惜尔父不识此理!”
“谢皇爷爷夸赞!”瞻基口中致谢,心里却颇有些意外。观永乐往日做派,几乎都是厉行开拓,少有收敛之时;而且不久前的那场君臣争论中,夏元吉讲的道理和自己其实并无不同。所以在瞻基看来,皇爷爷对所谓的张弛有度并不太以为然。此番他如实阐述自己想法,心中其实很有些忐忑,生怕因理念不合使皇爷爷震怒,如此虽不至于像夏元吉那样身陷囹圄,但也免不了会灰头土脸。谁知让瞻基大感意外的是,皇爷爷的态度与当日在与夏元吉争论时的表现大相径庭!这让瞻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返回顶部↑
听永乐这么说,瞻基愈发忐忑,不过接下来永乐却突然把话题岔开,张望着四周景色,似漫不经心地道:“其实炽儿如何想,朕也不太在乎了!只是……”说到这里时,永乐把目光对准瞻基的脸道,“朕想知道的是尔之想法!”
“孙儿的想法?”瞻基有些意外,同时又有些不解,“皇爷爷是指……”
永乐望着瞻基,一脸郑重地道:“朕今天就想知道,你对治理这大明天下,究竟有何想法?”
瞻基一愣,继而脱口而出道:“当然是秉承皇爷爷之志,奋发进取,开拓振兴!”
永乐嘿嘿一笑,摇摇头道:“朕不想听顺耳话!这些话朕要去问尔父,他亦会这般说,但其内心肯定不会这么想!”说到这里,永乐顿了一顿,加重语气道,“尔是朕亲自选定的皇储,是我大明未来的天子!尔之太孙之位,朕不会改!”
瞻基心念一动。永乐关于皇储的这番话十分直白,而他这么说,自然是要彻底打消自己的顾虑,让自己坦诚回答他的问题。这时瞻基已经意识到,今天祖孙间的谈话,对皇爷爷来说肯定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瞻基看了看永乐的脸。经过岁月的洗礼,如今的永乐已不复当年威仪,他颧骨凸起,脸颊也深深凹陷下去,额头上刻着一道道深深的皱纹;早年乌黑的头发已变得雪白,原先气派的长髯也脱落不少,看上去稀稀拉拉。看着老态毕现的永乐,瞻基的内心忽然生出一丝伤感,他知道,这位叱咤风云、笑傲古今的皇祖父,已经步入了他人生的暮年,在这个世上的时日已经无多了!
自打懂事起,瞻基就一直在永乐身旁,聆听他的教诲,接受他的指导,祖孙二人之间的亲情十分深厚,甚至远远超过瞻基与高炽之间的父子之情。对这位深爱自己的皇爷爷,瞻基从来都是发自内心的敬仰和尊重。现在,皇爷爷将自己招来,要自己袒露心扉,并且还善解人意地释去自己内心隐藏的那点子小顾虑,瞻基感动之余,当然不能再虚与委蛇。想到这里,瞻基深吸口气,一脸庄重地道:“孙儿不敢隐瞒,对这治国之法,孙儿尚有一孔之见!”
永乐露出一丝微笑,鼓励道“基儿畅所欲言,无需忌讳!”
“阿!”瞻基拱手一应,随即侃侃道:“皇爷爷以开拓振兴为志,登基二十年来,下西洋、复安南、拓东北、征漠北,修大典、疏运河、建北京,一手缔造永乐盛世,使我大明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功业可谓冠绝古今!对此,孙儿由衷敬佩!”待夸完永乐,瞻基话锋一转,又道,“但繁华背后,亦有隐忧。建千秋基业,当需索取民力,若蓄养不及索取,长此以往,百姓终将不堪忍受,进而引发动乱,如此不仅开拓无以为继,就是江山社稷亦有毁败之忧!此正所谓过犹不及也!我大明富庶繁荣远超历代,皇爷依此厉行开拓,自是正当其时,但若长期如此,终有民力不敷之虑。故孙儿以为,及至孙儿继位,当有所收敛,如此方为中庸之道!”
“听尔之意,是要我大明重回生息?”永乐心中一紧。
“非也!”瞻基摇摇头,道,“践行中庸,当以形势为依据。既然国家昌盛,自当以开拓为经,而收敛只是权宜,其意是为蓄力,以使开拓得以长久。若国力强盛却以生息为经,那便是不思进取,固步自封,如此则背离中庸!以此法治国,最多不过苟延残喘,想将祖宗基业发扬光大,几无可能!”
“说得好!朕果然没有看错人!”永乐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紧接着又一叹道,“可惜尔父不识此理!”
“谢皇爷爷夸赞!”瞻基口中致谢,心里却颇有些意外。观永乐往日做派,几乎都是厉行开拓,少有收敛之时;而且不久前的那场君臣争论中,夏元吉讲的道理和自己其实并无不同。所以在瞻基看来,皇爷爷对所谓的张弛有度并不太以为然。此番他如实阐述自己想法,心中其实很有些忐忑,生怕因理念不合使皇爷爷震怒,如此虽不至于像夏元吉那样身陷囹圄,但也免不了会灰头土脸。谁知让瞻基大感意外的是,皇爷爷的态度与当日在与夏元吉争论时的表现大相径庭!这让瞻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