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过作为兵部尚书,如果方宾单独上奏请求罢兵,肯定会招来永乐的震怒,所以他想多拉些重臣,既能增强分量,又能分担些责任。而夏元吉则是他的首选目标。这位大司空一直圣眷优渥,且现在又和自己一样面临着难解的困局,如果他能加入,说服永乐的希望必将大增。又等了一会,夏元吉仍不表态,方宾遂道:“维喆,仆知你一向尽忠王事。但形势比人强,纵你有通天之才,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仆问你,还剩三个月,你有办法筹到这剩下的款项和粮草么?”

  夏元吉无言以对。虽然他在朝中有着管仲再世的美誉,但毕竟没有点石成金的本领。这段日子,他想尽了一切开源节流的办法,但仍是杯水车薪。可以说,现在的他,已经是黔驴技穷了!

  方宾继续劝说:“既然筹集不到,那还不如现在就跟皇上明言,否则期限一到,皇上恐怕震怒更甚!”

  方宾这句话说的在理。真拖到三个月后再跟永乐坦白,夏元吉简直不敢想象将面临何等后果!

  见夏元吉似有所动,方宾心中暗喜,又道:“维喆素以苍生为念,倘果能说动皇上止征,那一应赋役皆可免除,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如此,亦是为天下做了一件大好事!”

  刚才方宾是以一己得失相劝,而这里则是以公义相激,这句话戳中了夏元吉的命门。作为一名士大夫,夏元吉有着极强的道德使命感,平生最尊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信条。这些年他掌管天下赋役,也时常为民间疾苦而扼腕,并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尽可能的周济民生。一开始时,他尚能将此二者兼顾得宜,但随着朝廷摊子越铺越大,他已逐渐生出力有不支之感。尤其是去年山东暴乱,消息传回南京,夏元吉曾抑郁许久,认定这是朝廷盘剥太甚所致。也正是从那时起,这位一直鼎力支持开拓国策的户部尚书开始怀疑:皇上的步子是不是迈得过大了些?现在海内财富虽然远超历代,但毕竟不是无底洞,经不起这么无休无止的索取。本来,随着北京宫室的竣工,朝廷又黜免了天下历年积欠赋税,夏元吉觉得总算可以休养一阵子了。孰料没过几天,永乐又下旨准备北征!这段日子,夏元吉忙于筹措粮饷之余,也时常反思这些年朝廷的开拓之举。今天听了方宾的话,他再细细想来,愈发觉得应该有所动作。思及于此,夏元吉终于抛下顾虑,慷慨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元吉虽不才,但既位列公卿,就当为百姓请命!这道奏本,仆愿署名!”

  “维喆兄是真国士!”方宾伸出大拇指,夸了一句,又道,“吕克声和吴思正亦愿上奏。我四人联名,陛下必会有所触动!”

  听说礼部尚书吕震和左都御史吴中亦都署名,夏元吉更觉有底。他挺身而起,颇有气概地一拍手,道:“好!此次我等齐心协力,定要让陛下收回成命!”

  九

  结束巡视返回京城后,永乐在第一时间看到方宾他们的联名奏本。当得知四位大臣要自己罢废北征之议,永乐先是意外,继而脸色一变,对马云道:“把夏元吉他们叫来!”

  一阵功夫过去,夏元吉、方宾、吕震、吴中四位大臣小心翼翼地走进了乾清宫御书房。进门时,四人心情都极其忐忑,不过待进入屋内,见永乐虽面色冷漠,但并无震怒之像,大家方才稍稍放轻松了些。

  “尔等上此疏,是为何意?”待四人行完礼,永乐手持奏本在半空中扬了扬,沉声发问。

  四人的心不约而同地一紧。此事是方宾挑的头,奏本也是由他起拟,此时永乐他问,他便首先答道:“陛下,眼下军心不稳,马匹短缺,贸然北征,臣等恐招致不测!”

  方宾一说完,夏元吉也跟着言道:“这些年朝廷屡兴大工,耗费钱粮无算,百姓连年受官府役使,早已疲惫不堪,亟待休整。攘外必先安内,现我大明隐患重重,不宜再兴大兵!还请陛下明察!”

  永乐脸上划过一丝犹豫。其实这次他出京巡查,也发现了诸多隐忧。方宾他们奏本里提到的那些麻烦,他也有所察觉。此时四位重臣直言劝谏,永乐听了也觉得有些道理。再见方宾和夏元吉一脸恳切,他亦不免动容,甚至几乎就要心软。但很快,他想到另外一件事,神情立刻又坚毅起来,冷冷一笑道:“既然如此,那当初廷议时尔等怎不加反对?现在北征筹备过半,尔等再来说什么难处,这又是为何?”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