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1 / 2)
当第一次游览过这座全新的皇宫后,永乐油然生出一种继往开来的感觉。在他看来,只有这座雄伟的宫城,才能衬托大明天子的至尊身份,才能彰显天朝上国的无限威仪!从这座依南京旧宫仿建、却又在规模格局上远胜前者的北京紫禁城中,永乐还希望向世人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他,永乐皇帝朱棣,通过自己的励精图治,已经将华夏带入一个全新的鼎盛之世!父皇开创的大明王朝,在自己的手中,得以踵事增华、发扬光大!
永乐十九年元旦,永乐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驾临奉天殿,在这里主持大明王朝迁都北京后的第一个大朝仪。宽敞的大殿内,文武百官、宗亲贵戚、番邦贺使齐列殿下,山呼之声绕梁不绝,拜舞之姿齐整庄严,永乐俯瞰群臣,豪情万丈。待礼仪毕,永乐起身,威严地道:“自今日始,我大明定都北京!北京背倚燕山,南俯中原,是为王者之所!都于此地,我大明必将天眷永顾,国祚万年!”
“诚如是!”太子朱高炽以下,群臣俯首应答。
永乐满意地点了点头,露出一丝笑容道:“迁都事巨,全赖列位臣工勤勉,终得大功告成!今年元宵佳节,宫中将在午门外开鳌山灯会,诸位爱卿可携家眷往而观之,以慰辛劳!”
“臣惶恐!”众臣又是俯首,继而道,“谢陛下!”
永乐又点了点头,继而以目示意身旁侍立的江保。江保会意,右手一抬,礼乐之声随即响起。永乐走下小丹墀,在臣子们的恭送声中离殿而去。
大朝仪结束后,高炽领着一众宗亲前往乾清宫行家礼,而朝臣和番使们则列队出宫。杨荣、杨士奇和金幼孜三个阁臣结伴返回文渊阁。各自脱去朝服,旋又聚到杨荣值房中。待下人上了茶,杨荣端起便饮了一大口,方对士奇和幼孜笑道:“每年最怕的就是这大朝仪。一站就是一两个时辰,想喝口水都难!”
杨士奇边小口啜着茶,边笑道:“仆倒不怵久站,只是这北京的天气实在太冷,先前在殿外丹墀上恭候陛下时,冷风直往脖子里灌!直到后来进了殿,才慢慢缓过劲儿来!”
“士奇兄说的是!”金幼孜慢悠悠地道,“其实咱们还算好的,至少后来还能进殿暖和暖和。那些低品的朝臣们最遭罪,从头到尾都只能在殿外候着。仆刚才出殿时,看见好些个都冻得僵了!”
杨荣感叹道:“难怪那么多人都不愿迁都!朝臣大都是南人,现在跑到这苦寒之地,要一下子适应过来还真不容易!”
士奇接过口道:“年纪大的确实难过,年轻的身强体壮,还是挺得住的!”
“那也未必!”金幼孜摇摇头,“迁都前,朝廷选派官员入值南京六部,本以为这不过是个鸡肋,却没想一大堆人去抢,年轻体壮的都有好些!来北京路上蹇大人还跟仆提起,说南京吏部考功司缺一个主事,结果吏部五个主事,竟有三愿意留下,而且都年方不惑!仆就不明白,南京虽好,但毕竟远离朝堂,又没太多正经事,待在那里,仕途受滞怕是免不了的。年长的没了进取心,留着养老倒也不错;可这些主事都正值壮年,难道也无心宦途了么?”
杨士奇淡淡一笑,摇摇头道:“他们未必是无心仕途,没准反倒是想搏上一搏!”
“搏?”金幼孜奇怪地问道,“此话怎讲?”
杨士奇微微叹了口气,道:“他们是看准了太子不愿迁都,想等着朝廷会再迁回南京,他们便可近水楼台先得月!”
↑返回顶部↑
永乐十九年元旦,永乐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驾临奉天殿,在这里主持大明王朝迁都北京后的第一个大朝仪。宽敞的大殿内,文武百官、宗亲贵戚、番邦贺使齐列殿下,山呼之声绕梁不绝,拜舞之姿齐整庄严,永乐俯瞰群臣,豪情万丈。待礼仪毕,永乐起身,威严地道:“自今日始,我大明定都北京!北京背倚燕山,南俯中原,是为王者之所!都于此地,我大明必将天眷永顾,国祚万年!”
“诚如是!”太子朱高炽以下,群臣俯首应答。
永乐满意地点了点头,露出一丝笑容道:“迁都事巨,全赖列位臣工勤勉,终得大功告成!今年元宵佳节,宫中将在午门外开鳌山灯会,诸位爱卿可携家眷往而观之,以慰辛劳!”
“臣惶恐!”众臣又是俯首,继而道,“谢陛下!”
永乐又点了点头,继而以目示意身旁侍立的江保。江保会意,右手一抬,礼乐之声随即响起。永乐走下小丹墀,在臣子们的恭送声中离殿而去。
大朝仪结束后,高炽领着一众宗亲前往乾清宫行家礼,而朝臣和番使们则列队出宫。杨荣、杨士奇和金幼孜三个阁臣结伴返回文渊阁。各自脱去朝服,旋又聚到杨荣值房中。待下人上了茶,杨荣端起便饮了一大口,方对士奇和幼孜笑道:“每年最怕的就是这大朝仪。一站就是一两个时辰,想喝口水都难!”
杨士奇边小口啜着茶,边笑道:“仆倒不怵久站,只是这北京的天气实在太冷,先前在殿外丹墀上恭候陛下时,冷风直往脖子里灌!直到后来进了殿,才慢慢缓过劲儿来!”
“士奇兄说的是!”金幼孜慢悠悠地道,“其实咱们还算好的,至少后来还能进殿暖和暖和。那些低品的朝臣们最遭罪,从头到尾都只能在殿外候着。仆刚才出殿时,看见好些个都冻得僵了!”
杨荣感叹道:“难怪那么多人都不愿迁都!朝臣大都是南人,现在跑到这苦寒之地,要一下子适应过来还真不容易!”
士奇接过口道:“年纪大的确实难过,年轻的身强体壮,还是挺得住的!”
“那也未必!”金幼孜摇摇头,“迁都前,朝廷选派官员入值南京六部,本以为这不过是个鸡肋,却没想一大堆人去抢,年轻体壮的都有好些!来北京路上蹇大人还跟仆提起,说南京吏部考功司缺一个主事,结果吏部五个主事,竟有三愿意留下,而且都年方不惑!仆就不明白,南京虽好,但毕竟远离朝堂,又没太多正经事,待在那里,仕途受滞怕是免不了的。年长的没了进取心,留着养老倒也不错;可这些主事都正值壮年,难道也无心宦途了么?”
杨士奇淡淡一笑,摇摇头道:“他们未必是无心仕途,没准反倒是想搏上一搏!”
“搏?”金幼孜奇怪地问道,“此话怎讲?”
杨士奇微微叹了口气,道:“他们是看准了太子不愿迁都,想等着朝廷会再迁回南京,他们便可近水楼台先得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