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喜欢半悬在巴黎上空 第23节(4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巴黎圣母院》音乐剧的舞台设计师精心地还原了小说中描述的巴黎圣母院的场景,包括教堂的外观、哥特式风格的拱券和华丽的彩色玻璃窗。这些布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 15 世纪的法国,更容易沉浸在音乐剧的情境之中。

  之前被贫苦生活困住手脚的庄北宁,如一块干枯许久的海绵,竭力吸收着音乐剧给她带去的养分。《巴黎圣母院》的音乐琅琅上口,且罕见地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舞吧!艾丝美拉达吾爱》《美人》《大教堂时代》一次次令庄北宁沉浸其中。

  在黑暗里,韩蔺偏过头看眼神专注的庄北宁,忍不住想,如果四年前,庄北宁的家里没有发生那次变故,她早就该享受这样的生活。

  韩蔺的目光停留在庄北宁不符合她这个年纪的粗糙的手上。这双粗糙的手,仿佛承载着她曾经历过的艰辛岁月。庄北宁手部的皮肤上布满了沧桑的痕迹,勤劳的指尖磨损出厚厚的茧子,手腕处的青筋也不合时宜地突出着。

  韩蔺无法想象庄北宁是如何同时兼职几份工作,晚餐是出版社的免费的速溶咖啡,一份三明治就是一天的所有食物。他也无法想象在街头混混的打斗中,被误伤的她是如何迅速擦掉嘴角的血迹,找准时机迅速跑开的。他也无法想象在那么长的一段黑暗时光里,庄北宁是如何匆忙于地铁站,匆忙于几份工作,匆忙于学习知识,匆忙于照顾自己。

  至今,韩蔺还能想起他第一次看到庄北宁时的场景。她在与生活的苦战之中,不要求自己区分正义,寡言少语,衣服松垮,眼神中透露着忧郁的气质,身体里仿佛隐藏着一个疲惫的灵魂。

  虽然那时候的庄北宁并没有流泪,韩蔺却仿佛能看到她在哭泣。

  再之后,韩蔺惊讶于庄北宁的贫穷。他却不知道,那时候的庄北宁的生活状态对比再之前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贫穷到冬天只能穿单鞋,贫穷到吃不起一顿体面的饭,贫穷到甚至夜晚都舍不得开灯。这对彼时以为自己才是最大的不幸之人的韩蔺来说,可谓是巨大的震撼。

  庄北宁的坚强令他反思,可是,庄北宁却告诉他,痛苦是无需比较的。

  许多人认为,贫穷是难以满足温饱,而真正刻骨铭心的贫穷,往往是没有选择。韩蔺可以选择去往巴黎或是留在北京,庄北宁却视巴黎为唯一的栖息地。在二十岁出头的年纪,庄北宁早已经是去了同龄女孩该有的娇气与软弱。她在医院急救室的走廊里,清晰地听过来自亲人的丑恶言论。瘦小的背影与耷拉的肩膀,仿佛在说庄北宁的生命就是一片死海。

  可是,现在的庄北宁,她用自己赚来的钱购买了喜欢的音乐剧的门票,她居住在明亮宽敞的公寓里学习自己喜欢的意大利语,她还清了所有人的捐款,得以每天安心又舒心地生活着,得到周围所有同事对她工作能力的认可。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庄北宁靠自己换来的。

  听着舞台上传来的吟唱,韩蔺回想起一句话——活得好的人,才更容易成为好人。

  现实如地狱,要考虑柴米油盐,每一个梦想后面都被明码标价。书本要钱,灯光要钱,脚下穿着的鞋子也要钱。当然,能够坐在音乐剧的观众席上,为所谓艺术鼓掌,也来源于钱的支撑。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人都过着乏善可陈的生活,爱情的发生往往在电光火石间,那么难得,却又那么……不值一提。

  韩蔺的这些思绪,沉浸在音乐剧氛围中的庄北宁对此当然是一无所知。

  她喜欢《巴黎圣母院》序曲当中的那句歌词“人类企图攀上星星”。语句优美,令人心潮澎湃。人类本身就是在做着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前仆后继且义无反顾。人世间,有肮脏,有龌龊,也有豪气万丈。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