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说来这出题人的身份也是大有讲究。罗彦是官,张氏是绅,而最终的一环,还是归结于邓夫子这个读书人。说来不管是巧合也罢,刻意而为也罢,邓夫子居然出题目叫做“富国策”。

  说是富国,其实往小了说就是富益州。这是邓夫子的另一种帮助,让罗彦知晓益州人的眼中,到底该如何让益州更加富足。

  最后三场平定,赫然是益州州学的一个学生拔了头筹。罗彦亲自看过这士子的诗歌文章,其水平也却是当得这透明。所以其评价当众,自然也不会存在太多的黑幕。

  等三轮比试结束,时间也已经到了戌时中。

  在所有人的一片艳羡中,罗彦将承诺的书籍一箱箱送到那学生面前。随后就给了所有人一个更加高兴的承诺:“今日宴会上诸位写就的诗赋文章,刺史府会各选优者二十篇,请墨香居代为刊印千本。”

  如果读书人不求名,也就不会看着一块墙壁就往上写诗了。如今居然说要刊印其中一些人的作品,岂不让所有人兴奋。

  不过,更让士子们激动的事情还在后头。

  罗彦邀请过来的那些老儒们,齐声向罗彦请求道:“素闻刺史诗歌文章乃是士林翘楚,如今月色正好,不如请刺史留下诗篇。”

  本来想拒绝的,可是看着这些人大有不答应就不起身的姿势,罗彦只好点点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第399章 风波起时益州平

  一场中秋宴,不仅让益州的士绅和读书人重新认识了这位年轻刺史。最快也让一首名为《水调歌头》的长短句风靡一时。

  士林之中,从来不乏感性之人。罗彦的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那些身在异乡的士子便眼泪潸然。而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更是让不少心中怀着遗憾的士人点头不已。

  传世的文学,最重要的不是其形式,而是看它是否能够打动人心。很明显,《水调歌头》就是这样一篇一出世便注定要传唱千古的词。

  热热闹闹的中秋文会结束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