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2 / 3)
走进后院的罗彦此刻居然也有了这样的感觉。步履有些沉重,但是依旧艰难地往前迈着。数月不见,罗彦不知道这位关心自己的老人产生了多大的变化。
“谁啊,进来吧。”似乎听到了门外沉重但是有些忐忑的徘徊,陆德明的声音自房中响起。
听到这个熟悉的声音,罗彦停住了来回的脚步。低着头,心里有些发虚地推开门,在门轴那声苍白的“吱呀”声中,将双脚艰难地迈进门槛。
“老师,我回来了。”声音小的跟蚊子一样。在这寂静的房间中,却又清晰可闻。
“是罗彦啊,快进来吧。这几个月来,你在突厥建功立业,老师很高兴。”陆德明丝毫不提其他的事情,开怀大笑着,叫罗彦过去。
老夫子现在正伏在案头写东西,当门被打开的时候便抬起了头。看见是罗彦进来,惊喜到站了起来,但是他也发现,坐久了之后,自己并不能像从前一样走上前去拉着罗彦坐下。因此,只能轻声呼唤。
见状,罗彦快步走上前去,将老夫子扶着坐下。然后恭敬地走到老夫子的对面,躬身行一大礼,随后有些情不自禁哭了出来:“学生心里惭愧,远去塞外数月,连一份书信也未曾寄来,让老师担心了。”没有什么过多的解释,错了便是错了,对于眼前这位老人,罗彦如何能够用谎言去搪塞。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啊。”人老了,总是越发的注重感情,见罗彦涕泗横流,陆德明不由得也衣袖掩面,声音微颤着,连声说着回来就好,有些佝偻的身体却很明显地出卖了他此刻内心的激动。
良久,陆德明用袖子擦拭过眼角的泪痕,这才朝着依旧弓着身子的罗彦说道:“好了,来,坐在我身边,咱们好好说说话。你不在的这些时候,府中也无甚人情来往。我这个老头子每天都在这案间劳作,却是少了些趣味。如今你既然回来,不妨讲讲军中的事情。顺便也来考校你,看看有没有把学问落下。”
见陆德明这般说话,罗彦这才直起身子,走到陆德明身边,做到了椅子上,随后讲起军中的故事。
自家老师面前,罗彦自然是没有什么避讳。他与李靖的龃龉,和唐俭张公瑾拉来的交情,以及他自己如何的想法,统统竹筒倒豆子一样告诉了陆德明。
仔细听完了罗彦的讲述,陆德明说道:“你已经不需要为师来教导你如何选择了,还是那句话,时时刻刻不要忘了天下苍生。士林之中,你已经有些声名,而今又成为公卿,当爱惜声名,莫要得意忘形。此外,如今你也是该考虑保全之道了。卫国公当日所为,你真以为仅仅是因为大局么?”
罗彦听完,心里也是一惊。
“在突厥陷了唐尚书,卫国公也不过就是落得一个莽撞的罪名,却因为灭了突厥,罪不至死。于是乎一场灭国之功,便这样消弭无形,不仅能够授人以柄,还会让陛下产生功过相抵,他不得寸进的错觉。这样一来,便没了功高震主的情况。”
陆德明的解释,让罗彦彻底明白了李靖前前后后对自己的态度有了一个相当大转变的原因。合着,自己压根就是人家为了自保抛出来的烟雾弹啊。
↑返回顶部↑
“谁啊,进来吧。”似乎听到了门外沉重但是有些忐忑的徘徊,陆德明的声音自房中响起。
听到这个熟悉的声音,罗彦停住了来回的脚步。低着头,心里有些发虚地推开门,在门轴那声苍白的“吱呀”声中,将双脚艰难地迈进门槛。
“老师,我回来了。”声音小的跟蚊子一样。在这寂静的房间中,却又清晰可闻。
“是罗彦啊,快进来吧。这几个月来,你在突厥建功立业,老师很高兴。”陆德明丝毫不提其他的事情,开怀大笑着,叫罗彦过去。
老夫子现在正伏在案头写东西,当门被打开的时候便抬起了头。看见是罗彦进来,惊喜到站了起来,但是他也发现,坐久了之后,自己并不能像从前一样走上前去拉着罗彦坐下。因此,只能轻声呼唤。
见状,罗彦快步走上前去,将老夫子扶着坐下。然后恭敬地走到老夫子的对面,躬身行一大礼,随后有些情不自禁哭了出来:“学生心里惭愧,远去塞外数月,连一份书信也未曾寄来,让老师担心了。”没有什么过多的解释,错了便是错了,对于眼前这位老人,罗彦如何能够用谎言去搪塞。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啊。”人老了,总是越发的注重感情,见罗彦涕泗横流,陆德明不由得也衣袖掩面,声音微颤着,连声说着回来就好,有些佝偻的身体却很明显地出卖了他此刻内心的激动。
良久,陆德明用袖子擦拭过眼角的泪痕,这才朝着依旧弓着身子的罗彦说道:“好了,来,坐在我身边,咱们好好说说话。你不在的这些时候,府中也无甚人情来往。我这个老头子每天都在这案间劳作,却是少了些趣味。如今你既然回来,不妨讲讲军中的事情。顺便也来考校你,看看有没有把学问落下。”
见陆德明这般说话,罗彦这才直起身子,走到陆德明身边,做到了椅子上,随后讲起军中的故事。
自家老师面前,罗彦自然是没有什么避讳。他与李靖的龃龉,和唐俭张公瑾拉来的交情,以及他自己如何的想法,统统竹筒倒豆子一样告诉了陆德明。
仔细听完了罗彦的讲述,陆德明说道:“你已经不需要为师来教导你如何选择了,还是那句话,时时刻刻不要忘了天下苍生。士林之中,你已经有些声名,而今又成为公卿,当爱惜声名,莫要得意忘形。此外,如今你也是该考虑保全之道了。卫国公当日所为,你真以为仅仅是因为大局么?”
罗彦听完,心里也是一惊。
“在突厥陷了唐尚书,卫国公也不过就是落得一个莽撞的罪名,却因为灭了突厥,罪不至死。于是乎一场灭国之功,便这样消弭无形,不仅能够授人以柄,还会让陛下产生功过相抵,他不得寸进的错觉。这样一来,便没了功高震主的情况。”
陆德明的解释,让罗彦彻底明白了李靖前前后后对自己的态度有了一个相当大转变的原因。合着,自己压根就是人家为了自保抛出来的烟雾弹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