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2 / 2)
走到前头,罗彦环视一圈,随后说道:“官学乃是为朝廷培育人才的所在。蓝田县数年来科考成就不佳,某初上任,便来看看,顺便考察一番。”这话瞬间让学堂的有些哄闹。
有些学生心里暗喜,这次总算是赶上自己表现的机会了。还别说,古代这样的事情是真不少。有不少才学出众的士子,接受上官的考察时得到看重,然后赠送书籍赠送钱财。甚至就算是推荐才德之士,也会得到不少好处。
何况罗彦还是武德五年的进士,刚刚被从弘文馆撸下来的人。就算是得到一点提点,在县学的日子都好过不少。然而,这样想法的也不过是个别几个人罢了。
更多的人,心中则是满怀惶恐。
罗彦准备整肃县学的事情,昨天晚上就已经传开了。至于谁在被整顿之列,大家心里自然有底。这段时间县学的制度崩坏,加上那些豪绅子弟的影响,好些人的学业已经有了放松。万一罗彦出的题目相当的难,到时候还不得哭死。
已经心知情况很糟糕,但是这事情必须要自己亲自开刀,罗彦也只能下狠心了。
走下去,停在一个面色如常的士子面前,罗彦问道:“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何解?”
罗彦问的这句出自《礼记儒行》,大意就是士子把忠信当做申胃,把礼义当做盾牌是在家,都时时刻刻谨守着仁义;无论是出门,或者即使受到暴政的迫害,也不改变自己的操守。
只见这位士子一脸从容,略微思索一下,就回答说:“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这士子也回答的甚为巧妙,自知如果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难免会在罗彦面前失分,所以就选用了《论语》中的一句作为回应。
按照这个水准来说,这位的基础打的相当不错,想必大经也是烂熟于心。罗亚点点头,表示认可,同时说道:“叫什么名字?”
此人起身一拜,答道:“学生尹世昌,拜见父母官。” ↑返回顶部↑
有些学生心里暗喜,这次总算是赶上自己表现的机会了。还别说,古代这样的事情是真不少。有不少才学出众的士子,接受上官的考察时得到看重,然后赠送书籍赠送钱财。甚至就算是推荐才德之士,也会得到不少好处。
何况罗彦还是武德五年的进士,刚刚被从弘文馆撸下来的人。就算是得到一点提点,在县学的日子都好过不少。然而,这样想法的也不过是个别几个人罢了。
更多的人,心中则是满怀惶恐。
罗彦准备整肃县学的事情,昨天晚上就已经传开了。至于谁在被整顿之列,大家心里自然有底。这段时间县学的制度崩坏,加上那些豪绅子弟的影响,好些人的学业已经有了放松。万一罗彦出的题目相当的难,到时候还不得哭死。
已经心知情况很糟糕,但是这事情必须要自己亲自开刀,罗彦也只能下狠心了。
走下去,停在一个面色如常的士子面前,罗彦问道:“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何解?”
罗彦问的这句出自《礼记儒行》,大意就是士子把忠信当做申胃,把礼义当做盾牌是在家,都时时刻刻谨守着仁义;无论是出门,或者即使受到暴政的迫害,也不改变自己的操守。
只见这位士子一脸从容,略微思索一下,就回答说:“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这士子也回答的甚为巧妙,自知如果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难免会在罗彦面前失分,所以就选用了《论语》中的一句作为回应。
按照这个水准来说,这位的基础打的相当不错,想必大经也是烂熟于心。罗亚点点头,表示认可,同时说道:“叫什么名字?”
此人起身一拜,答道:“学生尹世昌,拜见父母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