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1 / 2)
李世民根据以前的种种功劳,制定了一个很是详尽的排序。论功长孙无忌第一,然后是李孝恭,接下来是杜如晦房玄龄,再接着尉迟恭高士廉……总之,众多文武,一一排序下来,是个人都知道,李世民这是以玄武门之变为参照,再加上过往的功绩,这才定下的排序。
为什么这么说。长孙无忌在李世民打天下的时候,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功劳。高士廉更不用说,这位武德五年才到大唐,距今也就思念的时间,哪里有什么战功。不说战功,苦劳都没多少。
但是偏偏就是有人眼瞎,出来闹腾。这个人无他,就是淮安王李神通。
这位皇室当中大名鼎鼎的常败王爷,这个时候非要闹腾,说自己战功赫赫,为什么还排在房玄龄这些书生的后头。
对于李神通这样的闹腾,李世民可是没有丝毫客气,历数了他多年来的败仗,把李神通一通抢白,弄得狼狈而归。最终,长孙无忌这些人都被封为国公,而且实授食邑上千户。
不过这些人里头,倒是有一位真的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封赏。
不错,就是罗彦。
在李世民的这些排名里头,罗彦排名第九。这么多功臣,岁数都在三十以上的人里头,就夹杂了这么一个二十刚出头的后生。
但是知道这个排名是怎么弄出来的人,对于罗彦占据在第九反而是有些心服口服,甚至有人都觉得,给第九都低了。看玄武门之变中长孙无忌的表现,和罗彦也相差不大,人家就排到了第一。高士廉就更不用说,还在罗彦前头呢。
眼见着这些人都封了国公,李世民也是一番好意,不仅是把罗彦提拔成了著作郎,掌管秘书监的著作局,从此有了上早朝参议奏事的资格,而且还封罗彦作信国公,实授九百户食邑。按理说这个封赏也确实配得上这样的封赏。
但是,让朝臣想不到的是,第二天罗彦坚辞不授的奏疏就上来了。原因不明,反正就是坚辞不授。这让李世民尴尬了,怎么整?
没办法,把罗彦叫来亲自问问好了。
“卿为何不受封赏?”烦着呢,李世民对于这个经常不露头,但是坚决不能小视的臣子,一副又爱又恨的心情。
“微臣斗胆。先前臣就跟陛下说过,微臣年轻,恐才德不足,不愿幸进。”罗彦很是恭敬地回答。这个时候李世民已经是皇帝了,虽然罗彦心里也就把他当作是一个普通人,不过,这表面的功夫还是要做的。
“玄武门一事,爱卿出力甚多,而且救了寡人的性命,难道这个功劳,还不够爱卿当一个国公?”对于有功之臣,说真的李世民在历史上都是排名前列的好人,前后几十年也就杀了张亮和侯君集这两个主动谋反的,就是尉迟恭往后骄横无礼,李世民也就是使点手段,让他自己呆在国公府里安生着,一应的待遇丝毫没有改变。
↑返回顶部↑
为什么这么说。长孙无忌在李世民打天下的时候,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功劳。高士廉更不用说,这位武德五年才到大唐,距今也就思念的时间,哪里有什么战功。不说战功,苦劳都没多少。
但是偏偏就是有人眼瞎,出来闹腾。这个人无他,就是淮安王李神通。
这位皇室当中大名鼎鼎的常败王爷,这个时候非要闹腾,说自己战功赫赫,为什么还排在房玄龄这些书生的后头。
对于李神通这样的闹腾,李世民可是没有丝毫客气,历数了他多年来的败仗,把李神通一通抢白,弄得狼狈而归。最终,长孙无忌这些人都被封为国公,而且实授食邑上千户。
不过这些人里头,倒是有一位真的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封赏。
不错,就是罗彦。
在李世民的这些排名里头,罗彦排名第九。这么多功臣,岁数都在三十以上的人里头,就夹杂了这么一个二十刚出头的后生。
但是知道这个排名是怎么弄出来的人,对于罗彦占据在第九反而是有些心服口服,甚至有人都觉得,给第九都低了。看玄武门之变中长孙无忌的表现,和罗彦也相差不大,人家就排到了第一。高士廉就更不用说,还在罗彦前头呢。
眼见着这些人都封了国公,李世民也是一番好意,不仅是把罗彦提拔成了著作郎,掌管秘书监的著作局,从此有了上早朝参议奏事的资格,而且还封罗彦作信国公,实授九百户食邑。按理说这个封赏也确实配得上这样的封赏。
但是,让朝臣想不到的是,第二天罗彦坚辞不授的奏疏就上来了。原因不明,反正就是坚辞不授。这让李世民尴尬了,怎么整?
没办法,把罗彦叫来亲自问问好了。
“卿为何不受封赏?”烦着呢,李世民对于这个经常不露头,但是坚决不能小视的臣子,一副又爱又恨的心情。
“微臣斗胆。先前臣就跟陛下说过,微臣年轻,恐才德不足,不愿幸进。”罗彦很是恭敬地回答。这个时候李世民已经是皇帝了,虽然罗彦心里也就把他当作是一个普通人,不过,这表面的功夫还是要做的。
“玄武门一事,爱卿出力甚多,而且救了寡人的性命,难道这个功劳,还不够爱卿当一个国公?”对于有功之臣,说真的李世民在历史上都是排名前列的好人,前后几十年也就杀了张亮和侯君集这两个主动谋反的,就是尉迟恭往后骄横无礼,李世民也就是使点手段,让他自己呆在国公府里安生着,一应的待遇丝毫没有改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