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示意罗彦喝口水润润嗓子,孔颖达开始讲授第一课。与陆德明的方式不同,孔颖达说要讲什么,就只讲什么。想来也是跟魏晋南北朝以后,各种经学流派层出不群,所以传承混乱有关系。

  孔颖达这是讲了传承自孔子世家的一套经学理解,至于其他的流派,罗彦要是有时间,反正藏书楼上基本上都有。

  关于整合各种儒学流派的事情,孔颖达一直在努力,但是现在还没有得到一个具体的结果,所以即便是教授别人,他也做的很是慎重。

  第82章 有了个世子师弟

  孔颖达讲《尚书》的速度很快,饶是如此,罗彦感觉也需要好几个月才能把这本书讲完。好在这个时候罗彦没有公事,所以除了每天看书,就是听孔颖达讲课,这日子也算是过的惬意。

  只是,这样的日子过了两三个月就开始有了变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有人和罗彦抢老师。

  秦王世子李承乾,出生于武德二年,因为当时长孙无垢是在太极宫承乾殿生的他,所以就起名叫做李承乾。当然了,罗彦认为那时候李世民绝对就有了想上位的心,或者说这种心思一直都有,而且把自家儿子的名字都起成了这样。

  如今的李承乾已经虚五岁了,作为皇家,自然是需要找以为赫赫有名的大儒来给孩子蒙学。找谁呢?李世民的文学馆里正好就有这么两个人。孔颖达和陆德明。

  这两位都是宽厚的长者,对于孩子有耐心,而且学问深。李世民早就想到了这两个人。而且,一直对自己儿子寄托着深厚期望的李世民,也希望借此能够得到士林的认可。

  遭遇到这样的事情,这两位也自然是不好拒绝,所以只能答应李世民的请求,去为这样一个五岁的孩童蒙学。

  但是问题就来了。孔颖达还好一些,年龄才四十多岁,虽说是年纪大了,但是精力还是有一些的。陆德明老爷子就不行了,已经七十多岁的他可比不上孔颖达。两个人都是国子学的助教,平日里还要管管国子学的那些学生,再加上一个世子,简直是要老命的节奏。

  所以两个人一合计,来吧,老孔你年轻,这事你多管管。闹腾到最后结果就是,两个人轮流给李承乾上课,孔颖达两天,陆德明一天。

  原本这样划分下来,确实是让陆德明轻松不少。刚开始的时候也就让学学《千字文》之类的东西,也就是简单的开始识字。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耐心,相应的,需要花费的时间就比较多。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