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1 / 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如是讲解这个作战方针:天津市区南北长,东西窄,守敌北部兵力强,南部工事强,中间皆平常。根据这一特点,我们部署,东西两面是主攻,西面是重点,南面助攻,北面佯攻。为什么要先南后北先消灭南城敌人?因为南面敌人距塘沽近,我们怕他跑掉,而往北跑我们不怕。突破后,大胆分割穿插,把敌人主要据点包围起来。因为毛主席指示要少打坏一些建筑物,特别是不要把纱厂打坏,这有困难。既要消灭敌人,又不要打坏建筑物,而敌人是利用坚固的建筑物守起来的,所以我们先把他包围起来,再慢慢消灭他,力争其投降,这就叫“先吃肉后啃骨头”。这个方针的要点,是首先求得东西贯通,以打乱敌人的防御体系,拦腰斩断。

  刘亚楼离开会议桌,走到北墙拿起指图杆,指着墙上作战图说:西面,也就是主要突击方向,由李天佑同志指挥一纵、二纵共9个师,在津西和平门南北地区突破,在不到3公里的正面上展开攻击,这叫尖刀战术,成几个梯队向后摆开;东面,由邓华同志指挥七纵、八纵共8个师,由津东王串场、民族门一线突破,向西攻击,和西南主攻部队在金汤桥会师;南面5个师,集中在一个地段上突击,另以3个师警戒塘沽方向……

  先打一场水仗

  在刘亚楼帐前听令的,有5个主力纵队和一个特种兵纵队,另加六纵、十二纵的3个师,总计34万大军。众将林立,虎虎生威,其中,邓华、李天佑、萧华、刘震等,莫不是响当当的开国上将。可以不争地说,刘亚楼是解放战争中指挥兵力最多的上将。

  刘亚楼攻津计划的最大亮点之一,是在第一主攻方向,放了两只老虎,让一纵和二纵并肩突破。这是刘亚楼的一个创举。一纵和二纵都是敢打硬仗不服输的英雄部队,刘亚楼认为,一支部队正因为有这种不服输的劲头,才有生龙活虎的作风和性格,用两只“老虎”并肩突破,可以调动部队的争强好胜的心理因素,为夺得集体荣誉而不甘心落后,这就像两个人赛跑一样,彼此都想超过对方,始终是在竞争中前进。

  攻津计划的最大亮点之二,是这次作战,解放军参战的炮兵和坦克,比过去任何一次都要多,工兵则是首次参加攻坚作战。各兵种的协同动作,是解放军有史以来攻坚作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次。

  遵照刘亚楼的部署,参战部队抓紧时间,按协同计划组织为期一周的协同演练。战例证明,协同作战在天津战役中意义重大,在突破敌人前沿阵地的战斗中,炮兵与坦克的协同掩护,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解放天津,首要任务是清扫外围国民党守军据点。随着刘亚楼令旗所指,天津东南大门的灰堆据点易手,国民党守军的津南城防完全暴露。紧接着,号称“津东屏障”的东局子也插上了红旗。1月8日和9日,东野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攻击,全部扫清天津外围据点,给陈长捷的嚣张气焰猛力一击。

  刘亚楼认为,攻取天津最大的困难,不是密密遍布的数万颗地雷,而是堡垒和水患,这是攻城前必须解决的两大障碍。对于堡垒,他主张先吃肉后啃骨头,不要因为强攻堡垒破坏重大建筑而迟滞部队的行动。于是,一个集中优势兵力、运用分割战术聚歼敌军的作战方案酝酿成熟。这种分割穿插战术在东北曾普遍采用,被生俘的范汉杰曾说:我们最怕的就是这种分割战术。相比于堡垒,水患更为严峻,护城河水有进无出,天天都在上涨。尤其是天津外围被困后,它一下子就像猛兽似的向西南地区大洼倾泻,陈长捷试图以大面积水患来抑制解放军攻城。

  没办法,得先和国民党打一场“水仗”。

  敌人放水,解放军就设法排水,两边“水仗”打得不亦乐乎,但优劣一望可见。如何才能有效地打破敌人的放水计划呢?刘亚楼亲自到当地群众中了解情况,冒着砭骨的寒风在野外反复察看水流的来源和走向。他几乎走遍了天津城周围的河沟水汊,寻访了数十位群众,但始终找不到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天,他忽然想,如果溯流而上,寻根问源,或许能柳暗花明。他立即同一纵二师师长贺东生驱车数十里,来到津南的独流镇。从当地一位熟悉水系的放羊老汉口中得知,马厂附近有一道水闸,去年国民党军队关死了闸门,使减河水经南运河流入护城河,再由护城河流入海河东泄入海。了解这个情况后,刘亚楼马上命令贺东生:调派二师打开减河水闸,引南运河水倒流入减河。

  南运河乖乖流入减河后,切断了水源的天津护城河,便开始结冰。陈长捷苦心经营的一道屏障就此打破。刘亚楼风趣地说:陈长官扬言护城河可抵十万精兵,现在被我们断水结冰,不过是一道堑壕了,就让他望河兴叹吧!

  突破护城河

  水患问题才下眉头,如何突破津门护城河又上心头。虽然断了水,但这道流动的深长“堑壕”照样不能小觑,而且陈长捷非常重视护城河的作用,每天派数百人穿河砸冰,千方百计防止河水结冻。而且河外还设有铁丝网、电网和雷场,每隔30米有一个大碉堡,沿河有380多个。在护城河和各大碉堡之间,有散兵坑、掩蔽部、交通壕,汽车、人员都可行走。而挡住解放军去路的护城河岸,污泥稀烂、泥浆没膝,难以运动。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