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1 / 2)
这个仗不能打!可这又是军委的部署,既然军委把它列为关系全局的“最重要”之点,必有其战略意义。刘亚楼觉得军委的部署是有道理的,军委大局在胸,通观全盘,洞悉形势。他作为平津前线司令部的参谋长,站在一个方面军位置上的执行者,只能对一个方面的情况熟悉,对全国这个大局至多了解个大概,而且有许多重要的情况不能及时知道。
刘亚楼细细琢磨着,在否定与肯定之中,他决心亲自往塘沽实地勘察,听取前线指战员的意见。
12月26日,刘亚楼乘坐军用吉普,率特种兵司令员萧华、作战处长及两个参谋,向塘沽前线进发。吉普车时常陷入泥坑,一路跋涉颇为艰难。到达攻塘部队指挥部——北塘后,刘亚楼马上召集会议,听取各纵司令对塘沽敌情、地形和攻打塘沽得失利弊的分析。
七纵司令员邓华、一纵司令员李天佑、二纵司令员刘震均认为:在目前情况和条件下打塘沽,部队伤亡太大,不利于全局。
通过实地审议,刘亚楼又冒着凛冽的寒风,踏着积雪察看地形,更坚定了“不打塘沽转而夺取天津”的决心。
在战斗就要打响的时候,却要求改变作战计划,何况这还是出自军委的计划,确非寻常之事。首先,这种建议很可能招来“不好打而不打”、“不执行命令”之嫌。塘沽、天津两地之敌,军委都要求在短时间内彻底歼灭,这是含糊不得,也是不允许含糊的,但是第一枪打向哪里,军委的电令是“先打塘沽,后取天津”,几乎没有给前方指挥员留任何商量的余地。
但刘亚楼却没有这么多“小九九”,他回司令部后,以对党对军队对上级高度负责的精神,向林彪报告:塘沽是敌南逃的唯一道路,我们必与性命同等视之。问题是,先打塘沽确实难以行得通,困难很多,打起来不但守敌死守,北平、天津的敌人重兵也可能增援,或乘我中间兵力相对薄弱而倾巢突围,那时将是一场恶战。万一平津之敌侥幸突围,那平津战役打成怎样的结果就很难说了。
任天津前线指挥
刘亚楼接着报告:退一步讲,塘沽敌人不死守,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呢?塘沽守敌连司令部都搬到了舰上,能老老实实地呆着挨打而不迅速逃去吗?他们就像一群落在树上的飞鸟,即使你是神枪手,也不可能将其全歼,你的枪一响,顶多打死三两只,其余的必然全部惊飞。不能全歼,却要我们付出偌大代价,打它又有何用?塘沽解放,控制出海口,这固然起到堵死北平之敌退路的作用,但如果转而拿下天津,不是同样能封北平之敌的海上逃路吗?要把傅作义打痛,伤其元气,塘沽不堪,必须攻打平、津两处。
北平是文化古都,打不得,因此天津最合适。
刘亚楼如竹筒倒豆般一口气说出他的想法,作为参谋长,他也许比别人更明白突破口选在哪里的重要性。
林彪对刘亚楼的性格、才智和指挥能力了如指掌,乐于听参谋长的意见:那你说打天津较之打塘沽有哪些益处呢?
刘亚楼说:我从中央要我们抑留华北之敌的指示精神考虑。天津是华北最大的工商业城市,由傅作义心腹陈长捷防守。这里有坚强工事,有13万人。我们拿下天津,就打到傅作义痛处了:第一,他从海上逃走几乎不可能了;第二,他在北平的20多万部队,不接受我和谈条件,就只有被围困而死,这就叫逼和。
林彪静坐在藤椅上,一双眼睛似幽深的井,仿佛埋伏着百万雄兵,却又悄然无声。刘亚楼见林彪不语,又说:“言之易,行之难。”形成决议的东西也是可以改变的,封建时代都有那么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要我们能根据实际情况拿出自己的意见和办法。
一阵短暂的沉默后,林彪开口说话了:打塘沽还是打天津,这个先后顺序不弄好,势必影响整个平津大战。我看可以把想法提出来,把实际情况报告给军委。得到林彪首肯后,刘亚楼连夜起草一份紧急电报,以林彪和他的名义发给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建议先不打塘沽这头而打中间,“拟以五个纵队的兵力包围天津,进行攻打天津的准备。”
↑返回顶部↑
刘亚楼细细琢磨着,在否定与肯定之中,他决心亲自往塘沽实地勘察,听取前线指战员的意见。
12月26日,刘亚楼乘坐军用吉普,率特种兵司令员萧华、作战处长及两个参谋,向塘沽前线进发。吉普车时常陷入泥坑,一路跋涉颇为艰难。到达攻塘部队指挥部——北塘后,刘亚楼马上召集会议,听取各纵司令对塘沽敌情、地形和攻打塘沽得失利弊的分析。
七纵司令员邓华、一纵司令员李天佑、二纵司令员刘震均认为:在目前情况和条件下打塘沽,部队伤亡太大,不利于全局。
通过实地审议,刘亚楼又冒着凛冽的寒风,踏着积雪察看地形,更坚定了“不打塘沽转而夺取天津”的决心。
在战斗就要打响的时候,却要求改变作战计划,何况这还是出自军委的计划,确非寻常之事。首先,这种建议很可能招来“不好打而不打”、“不执行命令”之嫌。塘沽、天津两地之敌,军委都要求在短时间内彻底歼灭,这是含糊不得,也是不允许含糊的,但是第一枪打向哪里,军委的电令是“先打塘沽,后取天津”,几乎没有给前方指挥员留任何商量的余地。
但刘亚楼却没有这么多“小九九”,他回司令部后,以对党对军队对上级高度负责的精神,向林彪报告:塘沽是敌南逃的唯一道路,我们必与性命同等视之。问题是,先打塘沽确实难以行得通,困难很多,打起来不但守敌死守,北平、天津的敌人重兵也可能增援,或乘我中间兵力相对薄弱而倾巢突围,那时将是一场恶战。万一平津之敌侥幸突围,那平津战役打成怎样的结果就很难说了。
任天津前线指挥
刘亚楼接着报告:退一步讲,塘沽敌人不死守,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呢?塘沽守敌连司令部都搬到了舰上,能老老实实地呆着挨打而不迅速逃去吗?他们就像一群落在树上的飞鸟,即使你是神枪手,也不可能将其全歼,你的枪一响,顶多打死三两只,其余的必然全部惊飞。不能全歼,却要我们付出偌大代价,打它又有何用?塘沽解放,控制出海口,这固然起到堵死北平之敌退路的作用,但如果转而拿下天津,不是同样能封北平之敌的海上逃路吗?要把傅作义打痛,伤其元气,塘沽不堪,必须攻打平、津两处。
北平是文化古都,打不得,因此天津最合适。
刘亚楼如竹筒倒豆般一口气说出他的想法,作为参谋长,他也许比别人更明白突破口选在哪里的重要性。
林彪对刘亚楼的性格、才智和指挥能力了如指掌,乐于听参谋长的意见:那你说打天津较之打塘沽有哪些益处呢?
刘亚楼说:我从中央要我们抑留华北之敌的指示精神考虑。天津是华北最大的工商业城市,由傅作义心腹陈长捷防守。这里有坚强工事,有13万人。我们拿下天津,就打到傅作义痛处了:第一,他从海上逃走几乎不可能了;第二,他在北平的20多万部队,不接受我和谈条件,就只有被围困而死,这就叫逼和。
林彪静坐在藤椅上,一双眼睛似幽深的井,仿佛埋伏着百万雄兵,却又悄然无声。刘亚楼见林彪不语,又说:“言之易,行之难。”形成决议的东西也是可以改变的,封建时代都有那么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要我们能根据实际情况拿出自己的意见和办法。
一阵短暂的沉默后,林彪开口说话了:打塘沽还是打天津,这个先后顺序不弄好,势必影响整个平津大战。我看可以把想法提出来,把实际情况报告给军委。得到林彪首肯后,刘亚楼连夜起草一份紧急电报,以林彪和他的名义发给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建议先不打塘沽这头而打中间,“拟以五个纵队的兵力包围天津,进行攻打天津的准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