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2 / 3)
见过。爸爸可不认识我呀!素梅透着点儿调侃地笑望着杨逵。远远看到他,我知道他就是杨逵。
啊!我看着杨逵。他歉然笑笑。你怎么做了他的媳妇呢?
我佩服爸爸呀!才嫁了他儿子。
我一下子愣住了。许多女人因为爸爸有钱,有权,有势,才嫁给儿子。因为爸爸的精神感召而嫁给儿子的女性,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素梅反映出来的杨逵形象更真切更感人了。
他们离开爱荷华的前一天,我们三人在河边餐馆相聚。杨逵告诉我,他此生有一个愿望,就是将他多年用铁锹写诗的大地──“东海花园”发展成文化村,有纪念馆,剧场,儿童乐园,当然,还有作家生活写作的地方。
就像爱荷华!杨逵笑眯眯地说。
希望在那儿再见你……
我还没说完,他已咳嗽起来了。
1988年,台湾终止戒严法,在余纪忠先生各方奔走后,我才能又去台湾。杨逵已于1985年3月12日病逝台中。
无缘再见杨逵,非常遗憾,所幸我在爱荷华已经看到那座闪耀人性光辉、超越民族意识、永远屹立的杨逵形象了。
《三生影像》 踽踽独行(1)
——陈映真,1983
我在台湾从没见过陈映真。1960年,只有二十三岁的陈映真,在《笔汇》发表一连串小说,《我的弟弟康雄》、《家》、《乡村的教师》、《故乡》、《死者》、《祖父与伞》。那年正是《自由中国》事件发生,我和外界隔绝,自我放逐,心情极端虚无,没有读到陈映真的小说,也没有见到陈映真,很遗憾。更何况当年他一定是个俊美的男子。1964年,我到爱荷华以后,才读到他的小说,如《第一件差事》、《最后的夏日》、《我的弟弟康雄》,以及后来的《铃铛花》、《山路》,隐约感到他的忧郁、激情和孤独。在那个恐怖时代,作家的倾向,尽可能不触及社会现实。陈映真独树一帜,他的小说不局限于乡土,不卖弄现代,而是基于对人的终极关怀,基于人性,用艺术的手法,挖掘社会现实,表达他的思想,而他的激进思想,是当时的权力统治者要封闭铲除的。
陈映真是思想型的小说家。他的思想可以从他小小的年纪追溯起。他10岁那年,目睹台湾“二•二八”事变,看见被人打在地上呻吟、鞋袜沾着血迹的外省人,听着大人神色恐惧地谈论国民党军队扬威台北。上小学五年级时,老师在半夜里被军用吉普车押走,就住在他家后院的兄妹俩也被人押走。他读初中时,眼看着宪兵在火车站贴出的告示:“……加入朱毛匪帮……验明正身,发交宪兵第四团,明典正法。”读初中时在父亲的书房发现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启发他对文学的思想的探索。他也读契诃夫、屠格涅夫、托尔斯泰,毕竟没有鲁迅的《呐喊》那么亲切。上大学时,他对于知识和文学如饥似渴,读西洋文学,在台北旧书店搜寻鲁迅、巴金、茅盾、老舍那些作家的作品,甚至找到联共党史、斯诺(Edgar
↑返回顶部↑
啊!我看着杨逵。他歉然笑笑。你怎么做了他的媳妇呢?
我佩服爸爸呀!才嫁了他儿子。
我一下子愣住了。许多女人因为爸爸有钱,有权,有势,才嫁给儿子。因为爸爸的精神感召而嫁给儿子的女性,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素梅反映出来的杨逵形象更真切更感人了。
他们离开爱荷华的前一天,我们三人在河边餐馆相聚。杨逵告诉我,他此生有一个愿望,就是将他多年用铁锹写诗的大地──“东海花园”发展成文化村,有纪念馆,剧场,儿童乐园,当然,还有作家生活写作的地方。
就像爱荷华!杨逵笑眯眯地说。
希望在那儿再见你……
我还没说完,他已咳嗽起来了。
1988年,台湾终止戒严法,在余纪忠先生各方奔走后,我才能又去台湾。杨逵已于1985年3月12日病逝台中。
无缘再见杨逵,非常遗憾,所幸我在爱荷华已经看到那座闪耀人性光辉、超越民族意识、永远屹立的杨逵形象了。
《三生影像》 踽踽独行(1)
——陈映真,1983
我在台湾从没见过陈映真。1960年,只有二十三岁的陈映真,在《笔汇》发表一连串小说,《我的弟弟康雄》、《家》、《乡村的教师》、《故乡》、《死者》、《祖父与伞》。那年正是《自由中国》事件发生,我和外界隔绝,自我放逐,心情极端虚无,没有读到陈映真的小说,也没有见到陈映真,很遗憾。更何况当年他一定是个俊美的男子。1964年,我到爱荷华以后,才读到他的小说,如《第一件差事》、《最后的夏日》、《我的弟弟康雄》,以及后来的《铃铛花》、《山路》,隐约感到他的忧郁、激情和孤独。在那个恐怖时代,作家的倾向,尽可能不触及社会现实。陈映真独树一帜,他的小说不局限于乡土,不卖弄现代,而是基于对人的终极关怀,基于人性,用艺术的手法,挖掘社会现实,表达他的思想,而他的激进思想,是当时的权力统治者要封闭铲除的。
陈映真是思想型的小说家。他的思想可以从他小小的年纪追溯起。他10岁那年,目睹台湾“二•二八”事变,看见被人打在地上呻吟、鞋袜沾着血迹的外省人,听着大人神色恐惧地谈论国民党军队扬威台北。上小学五年级时,老师在半夜里被军用吉普车押走,就住在他家后院的兄妹俩也被人押走。他读初中时,眼看着宪兵在火车站贴出的告示:“……加入朱毛匪帮……验明正身,发交宪兵第四团,明典正法。”读初中时在父亲的书房发现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启发他对文学的思想的探索。他也读契诃夫、屠格涅夫、托尔斯泰,毕竟没有鲁迅的《呐喊》那么亲切。上大学时,他对于知识和文学如饥似渴,读西洋文学,在台北旧书店搜寻鲁迅、巴金、茅盾、老舍那些作家的作品,甚至找到联共党史、斯诺(Edgar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