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Paul从牛津大学回到爱荷华时,已经结婚,岳父问他要干什么。

  他说:写诗。

  写诗?那也是工作?

  1937年,他应聘在爱荷华大学教课。有一门创作课,六七个学生。Paul用他一贯的反讽语法形容他当时的学生:“平庸得特别耀眼。”

  他告诉我:上了第一堂课,我就有一个确切的构想——我要把爱荷华的文学创作发展成美国的文学重镇。

  他的构想实现了。

  1943年,Paul接掌“爱荷华作家创作坊”以后,主动到处招揽有才华的年轻作家,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等着学生上门。那时美国只有爱荷华大学有作家工作坊,许多专心写诗、写小说的人要到爱荷华来。作家工作坊分别成为小说工作坊、诗歌工作坊。

  Paul已经出版了几本诗集。他认识一些当时有声望的作家诗人,要他们不断推荐年轻的写作人才。因此,到爱荷华来的,几乎全是顶尖人才。他也延揽一些有名的诗人和小说家来教课,教课的时间比一般教授少得多,有充裕的写作时间,任期只有一两年。学生可以不断接触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家。Paul又创设了几门新课:诗的形式、小说形式、现代欧洲文学、当代文学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参军打仗的人都可拿到奖学金。许多有文采的年轻人,经过战火的锻炼,死亡边缘的感悟,忍不住要写诗、写小说,都涌向“爱荷华作家创作坊”。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