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个政策是康熙年间制定的一项国家财政税收政策,也是明朝张居正所创立“一条鞭法”的“升级版”。这是一个税收经济与国家发展的问题,如果按照现在的数据统计分析法,肯定是一堆同比环比百分比。我对数学不怎么在行,所以我想用我自己的方式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要给各位复习一下“一条鞭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以及明朝实施“一条鞭法”的历史背景。

  当时的封建社会,国家有向社会征赋税和徭役的权力,赋税就是按照你所拥有的田地的亩数量来计算征收,而徭役比较好理解,就是征用百姓的劳动力。这些钱的征收多少国家都是有指标的,由中央政府开出总的征收预算,然后各级地方政府以“分猪肉”的形式完成任务。

  而我们回头看看明朝中叶以来,官僚贵族和地主土豪们们都是大地主,讲究的是家大业大,丁财两旺,地多、钱多,自然小孩子也生得多。这样的情况按照原来的赋税徭役征缴的政策,也是比较合理的,家里人多的有钱人自然的就征税多一点,穷人百姓占地少的,家里人少点的就征少一点,这样本来是没有错的。

  但是错就错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自古以来中国的“优良”传统。

  土豪们不愿意接受这些对他不利的政策,就想尽一切办法去规避它,比如政府的人来测量土地、统计人口的时候拿钱贿赂一下政府官员,打个招呼隐瞒一下,回头让政府报告少测几十亩地,少算几十口人,这样不就成了?

  成了!自己要征缴的赋税和徭役就少了。

  对于土豪们来说,这些和钱有关的事情都只是一单交易、一门生意。花点贿赂官员的钱作为成本,就少支出更多的钱和人力给国家,同时也满足政府部门之中一些掌权之人以权谋私的欲望。一举两得。

  所以土豪们在这个政策地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并没有向国家交了多少税。但是这样又出现了一个问题,中央下分到各级政府的税收任务不会因为土豪们交得少而减少,所以未征够的赋税和徭役又分摊到了没有关系、没有能力和没有金钱去贿赂相关部门人员的贫苦百姓身上。这样的赋税徭役不均问题很严重,引起了社会矛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明朝当时的宰相张居正就在全国开展重新丈量土地的工作,由于此项工作抓得狠,相关测量人员的廉洁自律意识比较高,重新丈量的结果比旧的统计数据增加三百多万顷,使许多土豪原来隐藏的土地重新浮出了水面。

  随后,张居正实施“一条鞭法”,重新规划了国家财政的征收方案。

  这个政策的重点在于:

  第一:赋税和徭役都统一以货币的形式征收,只收钱,不收粮食农作物商品。

  这样的结果就是,大伙为了交税,都把劳动产品拿到市场上买卖,挣了钱再进行上缴。这一条政策,直接促进了当时社会实体经济的蓬勃发展。

  第二:一部分的徭役分摊到了田地的赋税里面一起征收,反正就是不用抽壮丁去替国家干活了,按人头缴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如果国家的建设确实需要人力,就由政府向社会购买劳动力,也就是发工资请劳动人民来替国家搞建设。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