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出现了文化断层的中国人。很少有兼具理论和创作、兼具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大师级人物。自然也就缺乏能将口味调和的东西兼具,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作品。相对衰弱也是理所当然。

  余生从后世带来的作品,能在这个时代所向披靡。也不是没有原因的。虽然作品和受众有着时代的差异,但是,作品中口味的调和却是恰到好处。有个人视角出发,对历史进行叙述的《李香兰》,便是这类作品。

  更何况。美国人最希望看到的,还是一个无害而反战的日本明星。这一点,切中美国人的心理。

  所以,东方文化韵味极为浓郁,绝大部分场景都在讲述中国的《李香兰》,在美国上映后,并没有出现其他电影人担心的水土不服的问题。相反,浓郁的东方情调,和纯真自然的东方女子,在欧美大片林立的美国。显得独树一帜。对观众构成了额外的吸引。

  即便这些东西都没有,还有余生这块金字招牌在。在余生接连横扫了几届奥斯卡之后,即便是一部烂片,只要挂上余生的名字,都会有不错的票房。

  而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李香兰》这部电影,在美国的票房收益,已经可以用火爆来形容。

  而且,让人出乎意料的是,由于片中。李香兰接连展示的各种各样的美丽旗袍具有强烈的、修饰女子形体的作用。旗袍这种服装样式,居然在美国流行起来。

  所谓旗袍,大多人认为,原本是满清旗人所穿的衣袍形制。但其实不然。所谓的旗袍,虽然借鉴了满清衣饰的一些精华,但是和满清传统衣饰并不相似之处。在有清一朝,礼法严苛的远超历代。女子根本不可能获得穿着露出手臂以及腿部的衣饰的机会。

  旗袍的形成,是在民国之初。当时的女子,为了反叛中国传统文明对于女子的诸多严苛要求。所以,将汉族传统的上衣下裳的女性穿衣模式,和满人古旧保守,不显身体曲线的穿衣模式通通舍弃。

  设计出一种借鉴西方,简约至极,与男子平等,却又符合中国人审美,和东方女子身体曲线的衣服。即,旗袍。所以,从各项记载来看,旗袍都是形成兴盛于民国。

  正如张爱玲在《更衣记》中所言:“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她们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于男女平权之说,可是四周的情形与理想相差太远了,羞愤之下,她们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因此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

  也不得不说,旗袍这种衣服,确实算是集东方文化之精粹。既有中国人对衣服平面化图案的传统审美追求,又有西方对于人体舒畅自然曲线的立体审美追求。在后世,也是中国人在国际交流场合,最拿得出手的礼服之一。

  甚至,到后世,中国的旗袍和西方的女士晚礼服逐渐结合,成为占据世界上女士正装半壁江山的服装形式。皮尔卡丹也曾经承认,他在服装设计上,有很多灵感,是来自于中国旗袍。

  有了这些基础,旗袍提前半个世纪,在美国流行起来,也并非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当然,想要流行,除了市场要有需求外,还要有优质的供货商。

  若是论穿旗袍哪家强,在美国,肯定不会有人超过中国人。所以,在电影《李香兰》风靡美国的同时,华裔在美国开设的各种缝制成衣的铺子,瞬间火爆了起来。收入在短短数月之间,翻了七八倍之多。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