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日本人效仿唐朝,建立起自己的中枢机制,以及法律体系。例如大宝法令,便是以唐朝的律例为蓝本制定的。而日本人对教育制度的建立,也在效仿唐朝。开始建立各类学校,传播唐朝的文化知识。而文字,便是重中之重。

  只不过,日本人在学习汉字的同时,也有建立自己文字体系的野心。所以,这种学习并非如同古代的高丽,后世的朝鲜一般全然照搬,几乎所有的史书都是由汉字书写。以至于后世的韩国人不懂中文都看不懂自己的历史。

  日本人的这种学习,是以汉字为基础,逐步建立自己的文字。日本古代著名的诗歌集《万叶集》,就是采取日本人在那个时代草创的日本文字书写的。例如——日语的“山”。读作“やま”,在《万叶集》中就用“也麻”两个汉字来书写。“桜”读作“さくら”,就用“散久良”三个汉字来书写。日语中的助词“て、に、を、は”等则用“天、尔、乎、波”等汉字来表示。这种书写方法后来被称为“万叶假名”。

  只不过,草创不久的日本文字,还很繁杂。基本上,还是在用汉字记事。经过一二百年的时间。日本人才将汉字简化成功。字母变成了汉字的楷书偏旁,而不是整个汉字。例如,“阿”变成了“ア”,“伊”变成了“イ”,“宇”变成了“ウ”……

  而这些由楷书演化来的字母,最后成了日本人语言中的片假名。

  当然,中国人的书法并不止楷书一种,还有隶书和草书。在唐代,奔放的草书成为书法中的新宠。这自然也是日本人学习的对象。日本人用来书写日常所用的信件和日记等。百年之后,中国人的草书被日本人简化成了另一种字母。

  这些由中国人草书演化来的字母,便成为日本人语言中的平假名。例如,中国的“安”字,变成了日本的“あ”,中国的“宇”字,变成了日本的“う”。

  这些从汉字之中演化来的字母,被日本人称为假名。这些日本人的假名,便如同英文中的字母,并不是表意的,而是表音的。日本人以此建立了自己的语言体系。但是,由于中国语言文字的影响,日语中还留存着大量的汉字,用以表意。总数有数万之多,即便到了后世,常用的也有数千之多。

  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从唐朝,一直延续到宋朝和明朝。只不过到了明朝,中国人的航海技术大大进步,日本这种地域狭小而天气寒冷的岛国,不再是中国人移民的首选。中国人移民的首选,变成了南洋岛国。

  这些南洋岛国土著更落后,物产更丰富,天气更温暖,距离中原更远。并没有大规模的战争。于是中国人大规模涌入,一直到后世,华人在南洋诸岛的影响力都不可忽视。

  到了满清入关,日本人也进入了德川幕府时代。满清和日本不约而同的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文化发展就此停滞。而在日本黑船来航之后,被迫对欧美各国打开国门。从此,日本人成为美国人的小弟。

  为了拓展疆土,掠夺资源,将目标放到了原本的老大身上。和中国日渐敌对起来。但是,在这种敌对中,日本人也觉得尴尬。几乎所有的日本人,身上都有中国人的血脉留存。

  为了否认这一点,日本人从来不承认自己在千余年以来,是中国人的移民国家。这在日本战败之前,乃至日本战败后几十年,一直都是日本史学界禁止谈论的话题。即便在日本人的历史教科书上,这一段也被模糊了过去。

  日本人自明治维新开始,便给国民灌输日本是单一民族国家的观念。即便是不得已,偶尔提起移民这件事情,用的词语,也是专有名词“归化人”或“渡来人”。

  看这两个词的意思,就知道日本人的用心。日本史学界不会承认自己曾经的血脉传承。并以自己为中心,确定但凡后来到达日本的,都是羡慕日本文化,都是主动向冷屁股贴过来的热脸,都是其他人求着日本人的,都是要归顺日本人的,所以,这些外来人口是“归化人”。自大的一塌糊涂。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