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如果德国人不制造大屠杀,只是发动战争,扩张领土的话,那么后世对这场战争的诟病会少很多。如果德国人只是占据了欧洲就心满意足,巩固战果,不西进英格兰,不东进苏联的话。那么,以德国人对教育的重视、人才的众多,和碾压整个欧洲的军事力量,恐怕后世的世界格局就要改了。

  毕竟,德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不但血缘上有些关系,文化上也密不可分。同化起来很是容易。如果希特勒不冒进,那么,德国人仔细经营数十年后,另一种形式的欧盟便会出现。后世的美苏争霸,怕会变成三足鼎立。侵略也会变成所谓的统一。

  而第四条,“只有德意志同胞,才能取得德意志公民的资格;凡属德意志民族血统,不管其职业如何,方能为德意志国民。因此犹太人不能为德意志国民。”和第十八条,“我们要求严厉镇压那些危害公共利益的人;对于危险的高利贷者、投机者等,不管其信仰及种族如何,必须处以死刑。”

  更是针对犹太人所发。因为,那个时代的德国,大部分的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掌控者,都是犹太人。而金融游戏,则是最容易吞没资产,最容易以强胜弱,最容易不劳而获却又洋洋得意的。在金融业出现后,这个行业便成为凌驾诸多需要资金的行业之上的一个行业。

  掌控了一个国家的金融命脉,基本上就约等于掌握了一个国家。这自然让非犹太人的德国人不爽,以至于仇视。所以,《辛德勒的名单》中,才会有这样一个镜头——当一个个犹太家庭在德国军人的监视下,默默的收拾细软,乘车离开时。街道上非犹太种族的孩子们用石块向犹太人扔去,一个本该天真的小姑娘眼里充满了仇恨与轻蔑,嘴里大声的喊叫着:“再见,犹太人!”

  阿蒙接受的教育,便是以这二十四条为主。当其中绝大多数条款,可以被视为是为了国家振兴而努力的正义时,阿蒙自然而然不会认为其中某些条款是错误的。十足十的遵从,也是理所当然。

  PS:抱歉,更晚了

  第二百三十六章 人物原型

  这些在教育中灌输给人的观念力量极大。在后世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在一九六八年,马丁路德金被暗杀后,janeelliott被美国社会中,关于白色人种和有色人种相互之间的误解和歧视震惊。她在自己教导的小学班级中进行了一项有关人与人之间歧视的实验。

  她把眼睛是蓝色的学生和眼睛是其他颜色的学生分离开,然后告诉学生们,科学家已经证明,拥有蓝色眼睛的人比拥有其他颜色眼睛的人要聪明许多。

  仅仅过了一天的时间,所有拥有蓝色眼睛的学生便开始自恃高人一等。即便是原本害羞内向的学生,也不例外!不但对眼睛是其他颜色的学生颐指气使,还开始抱团欺压眼睛是其他颜色的学生。

  而眼睛是其他颜色的学生,则很惶恐不安,甚至连一些已经学会的东西,都在其惶恐不安中被遗忘了。

  直到第二天,janeelliott重新划分了班里学生的优劣制度,说眼睛并非蓝色的学生更聪明。将这些学生调到教室前排舒服的位置上。而将蓝色眼睛的学生,分配到教室后面拥挤的位置上。

  然后,原本那些惶恐不安的眼睛是其他颜色的学生,立刻满血复活。在课业上表现的更好了。只不过,没有抱团欺负蓝眼睛的学生而已。

  实验结束后,所有学生抱头痛哭。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