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反正这个近乎完美的男人,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次数极多,演一次名叫奥斯卡的高富帅英雄,对他的形象大有好处。

  《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剧本,是华纳兄弟几个,邀请梅耶一起看的。梅耶看的热血沸腾。倒不是说这部电影有多么激动人心。而是因为梅耶这个站在好莱坞顶端数十年的人,几乎一眼就看到了《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中的巨大远景。

  这个时代的梅耶,其实对好莱坞,乃至米高梅的掌控力已经日渐削弱。有些外强中干的意思。按照真实历史,到了五十年代,梅耶的电影理念,便会被时代所淘汰,在好莱坞,米高梅也不会再如同往日一般辉煌。

  在后继无力,廉颇老矣的情况下,梅耶不得不被辞去掌控了三十年的位置。而丢掉这个位置后的梅耶,不久便了无生趣的离开人世。

  别人不知道,但是梅耶对自己的无力感很清楚。虽然在外人面前,他依旧是号称王者的梅耶,但是他自己却已经在暗中寻找改变的方式,和能让自己业绩突出的电影了。

  《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便是梅耶最好的一次机会,作为后世熟读电影史的余生,又怎能不知道这一点。所以,余生虽然让阿尔伯特将剧本送到了梅耶的手中,但是却在剧本上故意罗列了几个合作的预期对象。

  第一个名字是米高梅,然后是二十世纪福克斯,然后是霍华德的雷电华……

  所以,看似是华纳兄弟和余生主动抱上了米高梅和梅耶的大腿,但是,实际上却是梅耶发现了自己事业的延寿药剂。

  第二百三十五章 辛德勒和阿蒙

  外强中干的梅耶主动和余生以及华纳合作。配合的简直如同一个乖宝宝。无论是华纳提出演员的选择问题,还是寻找当事人的问题,梅耶都表示可以一力承当。任凭发落。只要给米高梅的分成不少就好。

  《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是由死里逃生的犹太人波德克·菲佛伯格所写的小说改编的。由于死里逃生的印象太过深刻,所以波德克·菲佛伯格打算倾尽全力,将辛德勒的善举宣扬于世。

  如果按照历史正常的轨迹发展下去,米高梅会在一九六三年与《辛德勒的名单》失之交臂。直到一九八二年,这个故事才会被澳大利亚的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叙述出来,并一举夺得布克小说奖。

  而当这部小说由美国音乐公司总裁西德·谢恩伯格交给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时候,斯皮尔伯格根本就不相信是真的。再三确认后,才相信了这个二战中人心善念的传奇。

  所以,后世的斯皮尔伯格,在对待《辛德勒的名单》时,极为慎重。在后世,德国人虽然承认历史,但也不是没有试图否认大屠杀存在的人。在此情况下,斯皮尔伯格将这部电影的风格,定义为纪录片。

  虽然不是真正的纪录片,但这部电影却并不倚重于故事。一切都从原著的回忆中来。情节结构被打破,所以在后世,看《辛德勒的名单》时,会发现并没有一种好莱坞大片固有的情节紧张感。连续不停的动作,在某些情况下被故意的停顿和拖沓。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