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些作品固然可以被称为经典,但这种经典,只是这一个时代的。而真正长存的经典。却并不限于某一个时代。例如《诗经》或者《离骚》,又或者《茶花女》与《哈姆雷特》。而诸多抗战歌曲中,不但能反应时代。并且能超越这一个时代局限的,在余生看来,也不过只有《黄河大合唱》一部而已!

  这部《黄河大合唱》,原本脱胎于光未然所做的朗诵诗《黄河吟》。一九三八年,日寇进犯,武汉沦陷后,光未然带着一对抗日爱国青年,从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进入吕梁山敌后抗日根据地。

  自古黄河难渡,这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河流,在流经黄土高原时,裹挟泥沙而下,虽然造就了黄河入海口的肥沃,与面积的迅速扩张,但与此同时,这条河流的泥沙沉积,也让这条河数次改道。每到雨季降临,洪水决堤的次数更是数不胜数。

  而每一次黄河改道,或者决堤,从上古,至余生穿越到此的这个时代,都会造成千里泽国,灾民遍地。这些灾民,便是中国历史走向改变的又一股重要力量。从古至今,中国历史上有数次大的变动,都与黄河有关。正所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所以,黄河壶口所在,蕴含的并不只是地势落差所带来的水流之力,还有深沉黯哑的历史洪流涌动于此。光未然感其力量,而作《黄河吟》。并在延安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

  正所谓,艺术总是相通的,能感其意味的,除了光未然,还有冼星海。不到一个月时间,冼星海便将黄河大合唱最终的定稿完成。这部作品共八个乐章,第一个乐章便是《黄河船夫曲》!开头,便是席卷天地而来的吟诵——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

  随后,便是模仿黄河船工号子的歌唱:“咳哟!划哟……乌云啊,遮满天!波涛啊,高如山!冷风啊,扑上脸!浪花啊,打进船!咳哟!划哟……伙伴啊,睁开眼!舵手啊,把住腕!当心啊,别偷懒!拼命啊,莫胆寒!咳!划哟!咳!划哟!咳!划哟!咳!划哟!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行船好比上火线,团结一心冲上前!咳!划哟!咳!划哟!咳!划哟!咳!划哟!咳哟!划哟……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咳哟!咳哟!哈哈哈哈……我们看见了河岸,我们登上了河岸,心啊安一安,气啊喘一喘。回头来,再和那黄河怒涛决一死战!决一死战!决一死战!决一死战!咳!划哟……“

  余生听这一段的时候,想起的,并不仅仅是黄河与黄河船工,还有一部与此情境相似的作品。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二者虽然一个是描述个人,一个是描述群像。一个是在沧海之上,一个是在黄河之中。但是,二者所体现的,都是与天地生灵搏斗,与惊涛骇浪搏斗,并且毫不退缩,绝不认输的气概。如果说《老人与海》描述的是一个硬汉,那么这《黄河船夫曲》,描述的就是一群硬汉!甚至光未然文字的质朴。都与海明威的冰山结构有相通的艺术韵味。

  可是,为什么在后世,只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获得了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呢?此间差异,未免太过不公!

  在黄河船夫的号子响过之后,叙述的视野远放,连接时空。光未然转而叙述黄河。开头仍旧是浩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朗诵词——

  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象征着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崇高!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着我们的赞歌。

  为了保持《黄河大合唱》原本的味道,余生并没有将这部杰作译为英文。毕竟,不同的文化,文字转换与翻译中。总会让原味流失。如同被人加工过的斯帕姆午餐肉,无论如何也是赶不上牛肉的味道的。

  余生所采取的方式,是将汉语和英文,同时显示在银屏之上。而银屏之上,除了字幕,还有他苦心收集来的。各种各样中国人抗日与劳作的影响。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