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2 / 2)
虽然在一九三八年十月,旅居上海的犹太人,组成了“援助欧洲来沪犹太难民委员会”,但是,由于这些组建者的财产在战争中也大为缩水,并且,上海的物价也随之飞涨起来,所以,到一九三八年年底,这个“援助欧洲来沪犹太难民委员会”筹集到的款项不过只有八千余美元。
还没有平日里举办一次宴会来得多。这八千余美元只够每天向六百余名犹太难民提供最基本的饮食。根本就是杯水车薪。要不是沙逊捐出河滨大楼作为犹太难民的容身之处,许多身无分文的犹太人,估计连住的地方都没有。
直到一九三九年,沙逊捐出十五万美元给犹太人新成立的“复兴基金”,流亡上海的犹太人这才有资本创办一些中小型的企业,自力更生,给三千余人犹太难民提供衣食。
不过,这三千余人也不过是流亡上海的犹太人中最幸运的一批而已。大多数犹太难民住进了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挤一间屋子的难民收容所。并且,很难找到工作。大部分难民,只能偶尔打打零工,比如帮人送煤球、给上海滩的富裕人家修电器、叫卖报纸、贩卖冰激凌等小吃之类,用以维持生计。 ↑返回顶部↑
还没有平日里举办一次宴会来得多。这八千余美元只够每天向六百余名犹太难民提供最基本的饮食。根本就是杯水车薪。要不是沙逊捐出河滨大楼作为犹太难民的容身之处,许多身无分文的犹太人,估计连住的地方都没有。
直到一九三九年,沙逊捐出十五万美元给犹太人新成立的“复兴基金”,流亡上海的犹太人这才有资本创办一些中小型的企业,自力更生,给三千余人犹太难民提供衣食。
不过,这三千余人也不过是流亡上海的犹太人中最幸运的一批而已。大多数犹太难民住进了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挤一间屋子的难民收容所。并且,很难找到工作。大部分难民,只能偶尔打打零工,比如帮人送煤球、给上海滩的富裕人家修电器、叫卖报纸、贩卖冰激凌等小吃之类,用以维持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