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店面找到,各种厨具买好,一切手续在阿尔伯特的帮助下,顺理成章的办好。最后只剩下招聘和培训店员这一件事。余生既然是为了让身在美国的华裔过的好一些,才做这件事,自然招聘的店员要求以华工和华裔为主。

  至于培训,倒是不太难。此时的美国,自从福特汽车的流水线创造出生产奇迹后,流水线生产的观念已经在美国深入人心。招聘来的华工,虽然有的是第一代移民,有的是第二代移民。但是,都会讲汉语和英语,受中国文化影响,多少会一点厨艺。并且也多少受过一些教育。只是因为身为华人,才不受重用而已。

  所以,余生用比此时美国正常的工资高一倍的薪水,很快便招到了一批素质非常不错的员工。只不过培训了一个星期,便完全可以胜任了。

  与此同时,余生剪辑成的《舌尖上的中国》,也在阿尔伯特的安排下,在华纳下属的电影院线上映了。因为华纳几个兄弟对于这部纯粹的东方纪录片的不自信,所以,七部纪录片在上映之前,又被精心剪辑了一遍。最终,这部《舌尖上的中国》成为一部长达四个小时的电影。

  这样的电影长度,直追电影史上著名的《乱世佳人》。只不过,因为没有故事情节的连贯,在华纳兄弟几个人眼中,远远比不上《乱世佳人》的地位。电影放映的时间,也被定于平日电影院最冷清的时段,美国人上班的白天。并且,只播放一个星期的时间。如果成绩不理想,一个星期之后,就会下映。

  至于票价倒是不高,和其他故事类电影比较起来,低的简直就是业界良心。

  虽然电影不受重视。但还有一句话叫做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只需要一点点机会,金子的光芒就会让人眼晕。

  《舌尖上的中国》上映第一天,只有几个闲的无聊的美国人买票进入电影院。抱着在无聊中好好睡一觉打发时间的心思,坐了下来。

  第一百三十五章 煎蛋(二)第二更

  电影开篇,便是清清亮亮的童音念唱而出的歌谣——“春雨惊春晴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一首节气歌,看似简短,但却融入了中国数千年天文历法和农业物候诸多知识。即便美国人听不懂中国话,但是简短的翻译字幕,和歌谣的意韵,仍旧如同夏日中的一杯轻柔凉水,从咽喉滑下。整个人忽然便清醒了起来。准备来影院中打发时间的人陡然间便是精神一振,脊背上的汗毛都树了起来。仿佛有什么自己并无察觉但期待已久的东西出现!

  余生所剪辑的《舌尖上的中国》,分为《木》、《火》、《土》、《金》、《水》、《宇》、《宙》七集。虽然与后世的那部《舌尖上的中国》对于中华饮食的解构与观察角度并不相同。但是,由于是从后世的原作上得到的启示,所以,总会带一些后世原作的影子。会有各种主题存在,譬如家庭,譬如奋斗与创业。

  当然,更多的是新奇的不同。美国人没有办法理解中国人在数字上的模糊化,一旦数量或者影响因素太多,就会以模糊化处理。在西方文化中,一分钟就是一分钟,一千个人就是一千个人,量化细分是所有掌控的基础。

  而在中国人创立的东方文化中,一分钟可以是片刻,可以是须臾,可以是一眨眼的工夫。而一千个人,要么就是说纭纭黔首,要么就是说摩肩接踵,或者过江之鲫,总归是模糊的。

  同样,西方人也没有办法理解,中国人凭借经验,就可以完成精耕细作。按照西方文化的做法,想要精耕细作,必然要丈量出土地的面积,植物生长的数据,多长时间吸水,多长时间发芽,扎根多深,出苗多高等等。当所有的程序都有了一个具体而详尽的数字后,精耕细作才会完成。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