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当然,好吃的海鲜并不只是海参一种。香港海鲜,最有代表性的,是石斑鱼。石斑鱼肉多,且鲜美。在后世,也是一种上档次的海鲜。在此时的香港,更是人们的最爱。而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后世,乃至于,后世的香港大学还曾在全球捕捞海洋鱼类过度的情况下,做过对石斑鱼专门的调查研究。

  在后世的二零零九年,全球有超过二十七点五万吨的石斑鱼被吃掉。约合九千万条之多。一百六十三个石斑鱼品种,有二十种面临灭绝。而其中的五种,已经被人类吃成了濒危物种。

  不过,在这个时代,石斑鱼完全没有灭绝的忧虑。甚至,由于人类之间的战争,海洋生物还就此得以繁衍生息,数量大增起来。所以,余生和青小艺一众人等,尽可开怀大吃。两条巨大的清蒸石斑鱼,几乎是在转瞬之间,便只剩下了一个骨头架子。

  而就在众人尽兴吃喝的时候,余生所住的别墅门外,响起敲门声。众人一愣,话说,他们在香港并没有熟人。又有谁会主动上门呢?难道是日本人贼心不死?

  余生功夫最高,当然由他开门。开门后,却见门外站着一个文质彬彬的圆脸男子,戴着一副硕大的眼镜。就在这个男子准备自我介绍时,余生越看这个男子越熟悉。猛然间脑海中灵光一现,想起后世看过的照片,惊呼道:“您是蔡楚生!”

  **********

  筒子们,今日有些琐事,只有一更了。另外,清唱并不想写一部“你打我一下,我再打你一下”,如同机器一般的小说。会在文中关注一些当时历史和人文的细节。这些细节绝大部分都是清唱查过资料的,确是史实,不是灌水。

  第一百一十二章 才子佳人(一)(第一更)

  蔡楚生此人,在中国电影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在后世,他被电影界评定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和“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蔡楚生生于上海,幼年时读过私塾。不过,他的家境也不过刚能维持温饱而已。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之家。

  不过此时民国初立,各种樊笼被打破。所以,蔡楚生虽然生在民国之前,但少年时,却看尽中国的沧桑剧变。思想并不受束缚。

  一九二五年,蔡楚生十九岁,已经自立。在汕头参加了店员工会。因为文青病病入膏肓,所以自己组建起一个话剧社。只是当时喜欢话剧的人并不多,也不过是些青年人而已。只是这些人喜欢归喜欢,真的能投入大量时间表演话剧的,仍旧是少数。所以,蔡楚生一个人兼任了编剧、导演、演员、布景、化妆、服装等等职务。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虽然这剧社中,真正有用的人只有蔡楚生一个,但是蔡楚生仍旧将剧社经营的有声有色。并招揽了几个和他一样文青病深入骨髓的年轻人。

  到了一九二六年,上海华剧影片公司到汕头拍摄外景。由于对汕头并不熟悉,便找了几个电影界同仁,希望找到一个能给他们寻找汕头各种景致、对汕头比较熟悉并对电影和戏剧有一定了解的人。

  而蔡楚生家在上海滩和汕头都有些人脉,转弯抹角,这事情便找到了蔡楚生头上。蔡楚生闻言大喜过望。带着电影公司的人把汕头的外景拍了个遍。就此,蔡楚生算是找到缓解其文青病的良药——电影!

  电影对人的冲击力,其实远远大于戏剧。光影交错中,时间与空间再也不成为人与事的束缚。蔡楚生在帮上海华剧影片公司的人找景的同时,算是在建立起自己在电影界最初的一点人脉。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