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便是这一句诗,成就其一生政治生涯的基础。可是,世事往往出人预料。汪精卫在武昌起义后,被袁世凯开释出狱,死里逃生。反而更加惜命了。

  后来因为其为人谦卑圆滑,长于调和,能左右逢源,既得左派支持,又避免右派的敌对,所以被推为广东国民政府的主席。他的性格,算是最传统的中国政客性格。未必欺软,却绝对怕硬。

  一九二六年,汪精卫因为蒋介石对“中山舰事件”的处置先斩后奏,汪精卫大怒,指使朱培德和济深扣留蒋介石,但居然指使不动。汪精卫见蒋介石势大,故态重萌,一九二六年五月,便以“迁地就医”为名,引咎辞职。

  而这样的以身体不适为由的逃离还有很多。一九二七年,广州起义,汪精卫出国。一九三二年,张学良抗命,汪精卫请病假去德国看病……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

  筒子们不好意思,更的有点晚,琐事忙完,清唱争取明日就恢复两更哈……另外,再次感谢书友@将进酒我不停喝。

  第六十四章 不可接受的妥协(第一更)

  汪精卫于一九零三年,公费去往日本留学时,曾亲眼看见日本由虚张声势的衰弱,在获得中日甲午战争的巨额赔款后,飞速的发展与强大。

  所以,自中日两国对抗开始,便不认为中国可以战胜日本。汪精卫曾有言道:“须知数十年来,中国军事经济,在物质上着着落后,固不待言;即组织上亦幼稚不完善。”

  另据记载,某次汪精卫曾问冯玉祥,大家都呼“抗战到底”,这个“底”在何处?冯说打到“日本无条件投降”便是底。在汪精卫这个秀才听来,“这简直是一个丘八的狂妄无知”。

  所以,汪精卫自一开始选择的路线便是对日本人妥协。

  至此,便牵出一个历史性的谜团。当年汪精卫在重庆,在由戴笠的军统无孔不入的重庆,是如何做到联络日本人而不被发现的?又是如何顺利离开重庆的?军统连自己人都有例行监视,为何单单漏掉了汪精卫一人?而汪精卫在离开重庆时,又为何给蒋介石留书道“今后兄为其易,而弟为其难。”?

  而在《李宗仁回忆录》中,又为何会说——“说一句公道话,汪兆铭当了汉奸,却没有做积极破坏抗战的勾当。他投敌后,向与其渊源最深的将领,也未尝作片纸只字招降,如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和第五战区内第十一集团军司令黄琪翔。大义所在,汪氏也知道自我抑制。”?

  后世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教授、中日战争史专家约翰亨特博伊尔在《中日战争时期通敌内幕》一书中分析——当并没有把握确定战争的胜利到底属于哪一方的时候,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两边投注!

  汪精卫站在日本人一方,蒋介石站在美国人一方。如果日本人胜利,汪精卫便在新秩序中会有一席之地。如果美国人胜利,那么和日本人签订的所有条约不过都是废纸而已。并且,战后无论同盟国胜利还是轴心国胜利,中国都是战胜国。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