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9章(2 / 3)
宇文泰耳中听着,身子又转过去满意地看着太学里的处处殿阁。这是他的杰作。一边四顾而视,一边笑道,“看来高王也不想留着这个祸患了。只是侯景岂是他想一脚踢开便能踢开的?冷淡了这么久,也该热闹热闹了。看看高王有没有这个长进,能清除了这个祸患?要是不能,到时候我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不闻不问。毕竟是兄弟。”
宇文泰说这些话的时候不像是在说邦国争斗,倒好像是邻家鸡毛蒜皮的小事。又说得津津有味,俨然一副乐在其中的样子。
于是过了不多久,侯景更郁闷了。
豫州又开始传布新的流言。说司徒侯景趁先渤海王高欢薨逝而欺凌新继位的少主高澄,欲取代高氏而辅政。
慕容绍宗听了这些消息更是加紧了对豫州的监管。仿佛只等着侯景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一扑而上,把他当叛臣给一网打尽。
不管高澄和宇文泰各自是出于什么目的,但是这一次遥隔千里的两个人格外默契。两人一前一后像是商量好了,时真时假又半真半假地散布流言,将局势搅得混沌不堪。不管是局内人还是局外人,都云里雾里,不辨东西。
侯景明白过来时就知道,他已经没有退路了。他不但回不了邺城,连宇文泰也一并指望不上。宇文泰没有动手清理他,已经是对他很客气了。
这时邺城又传来消息,然后整个豫州都知道,侯景的儿子,还在邺城的武卫将军侯和,给父亲写了血书。血书不见,但文字传得天下皆知。
在书中,侯和锥心泣血地痛诉父亲的不仁不义之举。对皇帝不忠,对故渤海王高欢不义,对今高王不诚不信,对儿子不管不顾,乃至于只顾自己逃脱,事后又不提营救,以至于他在邺城呼天地而不应。
不日之后,侯景突从邙山功臣变为禽兽不如之人,简直是声名狼藉。
两魏的两大权臣配合得天衣无缝,而侯景几乎被逼疯了。
反倒是南梁,现在一点消息也没有。
近在司州的建威将军兰京,将兵不动。好像根本没听到那些风传而来的谣言一样。
别说管儿子,侯景现在是自顾不暇。不得不再次主动给远在建康的“大皇子”临贺郡王萧正德写信。
在江北的人不知道,这几日南朝的都城建康人人谈论的都是同泰寺中将行的盛事。
↑返回顶部↑
宇文泰说这些话的时候不像是在说邦国争斗,倒好像是邻家鸡毛蒜皮的小事。又说得津津有味,俨然一副乐在其中的样子。
于是过了不多久,侯景更郁闷了。
豫州又开始传布新的流言。说司徒侯景趁先渤海王高欢薨逝而欺凌新继位的少主高澄,欲取代高氏而辅政。
慕容绍宗听了这些消息更是加紧了对豫州的监管。仿佛只等着侯景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一扑而上,把他当叛臣给一网打尽。
不管高澄和宇文泰各自是出于什么目的,但是这一次遥隔千里的两个人格外默契。两人一前一后像是商量好了,时真时假又半真半假地散布流言,将局势搅得混沌不堪。不管是局内人还是局外人,都云里雾里,不辨东西。
侯景明白过来时就知道,他已经没有退路了。他不但回不了邺城,连宇文泰也一并指望不上。宇文泰没有动手清理他,已经是对他很客气了。
这时邺城又传来消息,然后整个豫州都知道,侯景的儿子,还在邺城的武卫将军侯和,给父亲写了血书。血书不见,但文字传得天下皆知。
在书中,侯和锥心泣血地痛诉父亲的不仁不义之举。对皇帝不忠,对故渤海王高欢不义,对今高王不诚不信,对儿子不管不顾,乃至于只顾自己逃脱,事后又不提营救,以至于他在邺城呼天地而不应。
不日之后,侯景突从邙山功臣变为禽兽不如之人,简直是声名狼藉。
两魏的两大权臣配合得天衣无缝,而侯景几乎被逼疯了。
反倒是南梁,现在一点消息也没有。
近在司州的建威将军兰京,将兵不动。好像根本没听到那些风传而来的谣言一样。
别说管儿子,侯景现在是自顾不暇。不得不再次主动给远在建康的“大皇子”临贺郡王萧正德写信。
在江北的人不知道,这几日南朝的都城建康人人谈论的都是同泰寺中将行的盛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