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356节(2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比如钟鳞先生顶着外国专家的嘲讽,花了八年时间所研究出的淡水养殖鱼苗培育方法。

  科学家们怀抱着让人民吃饱饭吃好饭的朴素愿望而钻研出的养鱼技术,跨越两千年,被朱襄教给了这时还算半个蛮夷之地的长三角人民。

  虽然朱襄拿出的技术是当时人难以想象的厉害,却没有引起多少人震惊,也没有士人歌颂这项壮举。

  这时的人不知道这项技术有多么重要,只当做是寻常事。何况虽然上层重农,但真的从事农业的人,这世上大部分士大夫们是瞧不起的。

  或许后世人在吃鱼时,大概也会将其当做寻常事。因为在两千年前,老祖宗们就已经掌握了人工繁育淡水鱼的方法。

  想到这,朱襄就挺开心的,身上的劳累都减少了不少。

  朱襄白天穿梭在田地、池塘间,晚上点燃蜡烛挑灯磨墨,将自己已经在这个时代践行的技术撰写成书。

  只有已经实践成功技术,他才敢记录下来,因为农林牧渔业是最吃“老天”的学问,一点点气候地理差异,好技术就可能变成坏技术。

  朱襄希望自己能记录下的,都是照本宣科便能用的经验。后世哪怕再无士人亲身研究农业技术了,这本书也能支撑到新的时代到来,让平民百姓少些饥荒。

  农作物的种植和培育才是朱襄的本职工作,其他的例如养鱼之类的知识,他略有涉及,懂得不多。

  朱襄只能绞尽脑汁从记忆中把曾经见过的、听到的、自己本来不是很了解的技术琢磨出来,然后花许多时间亲自去实践,验证自己记忆的真假。

  每当这时候,朱襄总会叹息“书到用时方恨少”。

  哪怕他开了很大的挂,但一个人的力量的极限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想做的事总是比能做到的事少太多了。

  朱襄借由守城,在广陵城士人中地位高涨。

  但随即朱襄更加“变本加厉”地投入田地和池塘,弄得自己每日灰不溜秋,土不拉几,毫无仪容气度可言,又让这些士人很不适应,想起了朱襄庶人的出身。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