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芬兰人首要的和紧急的目标是包围邦达列夫(Bondarev)将军的第168师,孔德拉谢夫(Kondrasev)将军的精锐的第18师,以及孔德拉特耶夫(Kondratjev)将军的第34坦克旅,所有这些苏军单位均有部队在基特拉(Kitela)和鲁廷南玛基(Ruhtinaanmaki)。

  芬兰人的次要目标是消灭“活着的”苏军部队,做这件事还有时间。

  阿格伦德将军的部队在1月6日发起攻击,并在1月11日和1月18日攻至拉多加湖岸边靠近科利诺亚(Koirinoja)和皮特卡兰塔(Pitkaranta)的地方。与此同时,其他芬兰部队也从西边到达了科利诺亚南边的马克斯玛岛(Maksima island)。这意味着邦达列夫将军的第168师除了在皮特卡兰塔朝东南方向的那条狭窄的冰上小路外,没有其他道路可以跟自己的部队联络了。这个包围圈被封闭起来了,就像一个纸袋的口被封住一样。阿格伦德将军成功地完成了冬季战争中仅有的计划好的,最大的一个“柴堆”。

  不过他还有十个极其强大的“柴堆”要对付。这些“柴堆”从勒门蒂(Lemetti)交叉公路一直延伸到乌玛村(Uomaa village)。他要想办法一个一个地消灭它们。

  有基特拉“柴堆”(最强大的那个),附近有团级的“柴堆”,即雷庞玛基(Reponmaki)和科伯森赛尔卡(Koposenselka)—— 这两个“柴堆”分别在勒门蒂的东边和西边。还有在拉瓦湖(Lava lake),西拉(Siira)十字路口,乌玛,以及孔宁基拉(Konnunkyla)都有“柴堆”。另外还有一些“未列入名单”的柴堆。其中之一就是所谓的米利(Mylly)柴堆。

  第4雅格营在勒门蒂的西边作战,他们被由瓦纳宁(Vaananen)上尉指挥的第37步兵营的一个连所加强。第13师的炮兵群被命令给予雅格营全力支持。在得到上述兵力加强后,第4雅格营受命击破米利柴堆。

  在2月2日早晨,雅格营的指挥官马蒂.阿尼沃(Matti Aarnio)上校以及一个连级指挥官,围绕着俄国人的巢穴滑雪,希望能观察一下这个地下村庄。他们发现地下掩蔽洞被一个个紧挨着建在一起,有时候有“三层”那么高,机枪从枪巢里突出来。坦克被配置在村庄的“屋顶”以起保护的作用。很明显,任何想从外面攻击这样大力构筑的掩蔽工事将会毫无效果,攻击者只会白白送死。

  俄国人发现了正在滑雪的芬兰军官,朝他们发射了几梭子机枪子弹。阿尼沃说:“很好,既然我们是在东北方向被发现的,他们会预计我们从这个方向发起攻击。”

  正如所预料的那样,俄国人向包围圈的东北边加强了部队,而芬兰人放弃了任何向那个地方移动的计划。相反,他们决定向靠近奎卡(Kuikka)农舍的一个防御弱点移动部队。芬兰人将派遣侦查小组借着夜幕的掩护偷偷潜入“柴堆”内,同时在外围的几个地点同时发起进攻以转移敌人的注意力。两个连将从东面进攻,一个连从南面进攻。在进攻发起之前,所有的芬兰炮火将把俄国人压制在他们的掩蔽洞里。

  参加进攻的人在进攻之前要求更换武器并得到了批准。他们将携带手榴弹,TNT炸药棒,莫洛托夫鸡尾酒瓶和手提机关枪,而不是携带份量较重的步枪——步枪对坦克毫无用处。他们还从机枪连和反坦克单位借来防身的手枪,如毛瑟手枪。

  第七部分 柴堆战术(三)

  第一批战斗人员在半夜里借着黑暗的掩护悄悄地潜入包围圈中。一个在圈外的老兵说,“当听到我们的人直接闯入一个敌人的‘柴堆’中间,我的头发都竖了起来。”

  进入包围圈的芬兰人单个或成对地行动,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不断地跃进。有时候他们钻入路边的雪堤,在积雪的掩护下前进。

  在包围圈外,准备进攻的部队等待着。一切都悄无声息。

  突然,他们看到俄国人用手电光向包围圈中的单位发信号。俄国人显然对在他们后面——或者更准确地说在他们中间出现了敌人的行动感到困惑。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