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1 / 2)
1967年6月9日11时30分,以军从南北两面向戈兰高地进攻。北路由艾伯特·曼得勒装甲旅、约纳·埃夫拉指挥的“戈兰尼”步兵旅和巴尔·科奇瓦的装甲旅组成。从南部进攻戈兰高地的以军由古尔伞兵旅和阿夫农步兵旅组成。
古尔伞兵旅和阿夫农步兵旅向塔瓦菲克和雅穆克河谷发起进攻,在夺取塔瓦菲克后,又攻克了菲克和埃拉尔,并沿太巴拉湖东岸开进。
1967年6月9日,曼得勒旅攻下卡拉,“戈兰尼”旅则分兵两路,一路向巴尼亚斯出击,另一路指向特勒阿扎奇高地,并于当晚占领了特勒阿扎奇高地,接着“戈兰尼”旅又向特勒阿扎奇高地的山上推进,于午夜占领了山上的叙军阵地。
1967年6月10日,以军科奇瓦旅协同“戈兰尼”旅一部进攻巴尼亚斯,并向艾因菲特和冯马达推进。曼得勒旅此时从卡拉德东进击库奈特拉,未经战斗就占领了库奈特拉。
1967年6月10日晚,以军夺取了戈兰高地的大部分地方和通往大马士革的几条主要公路,夺取了横跨阿拉伯地区通往黎巴嫩的输油管。
1967年6月11日,叙利亚和以色列签署停火协议,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
在六天的战争中,埃及、约旦和叙利亚三个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伤亡和被俘达6万余人,而以色列仅死亡983人。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战争中有60万阿拉伯人和40多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以色列在一天之内摧毁了埃及十几年装备起来的空军,占领了埃及的整个西奈半岛。埃及军事上的惨败,大大打击了纳赛尔的威信。纳赛尔总统宣布他对战败负有责任,提出辞职,但在埃及国民的强烈要求下留任。
1970年9月28日,纳赛尔因心脏病突发逝世,阿拉伯世界的盟主陨落了。纳赛尔死了,阿拉伯的统一和复兴就变得更为渺茫了。埃及新任的总统萨达特继续从苏联大批购买先进武器,决心为埃及和阿拉伯人复仇。第四次中东战争在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仇恨中酝酿着。
空中闪电战
以色列发动第三次中东战争前做到了“比敌人更了解敌人”和“量身摧毁”。以色列用273架作战飞机在10个小时内对阿拉伯国家25个空军基地进行了三波空袭,摧毁阿拉伯国家飞机451架。这是非常成功的空中闪击战。这也是一个冒险,如果阿拉伯国家情报准确或反应迅速,以色列战机全部起飞对埃及空军发动进攻时,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战机全部起飞对以色列发动进攻,那么战况就不一样了。根据“错位攻防”原则,当进攻方袭击防守方机场时,防守方正面迎敌时应出奇兵袭击进攻方的机场。当然,这一切应该在和平时期就训练好,一旦遭到袭击,立即实施错位攻防。
阿拉伯国家应该携手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联邦国家。阿拉伯联邦的面积可以达到7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2亿。2050年阿拉伯联邦可以成为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强国。但是,阿拉伯国家的分裂状态严重地阻碍了阿拉伯世界的复兴。2050年中国、美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德国、日本、法国、英国和墨西哥将成为十强国家,而阿拉伯国家的实力总和只能与德国相当。统一是阿拉伯世界复兴的出路,重现阿拉伯帝国的辉煌的前提就是统一。
中东战争 赎罪日战争:一失足成千古恨
战前风云
1967年的“六·五战争”中阿拉伯国家丧失了大片领土。埃及在战争中丧失了整个西奈半岛,而且损失惨重,一心想报仇雪恨。以色列在六·五战争中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战略纵深增大200公里以上。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使战略纵深增大90公里以上。为保住这一“安全边界”,以色列战略思想由进攻转为防守。以军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以军花费2.3亿美元在苏伊士运河东岸兴建了长123公里的巴列夫防线。巴列夫防线沙堤高8.5米,朝运河一面被削成55度的陡坡,在坡上设置了铁丝网和地雷区,还设置有通向运河的凝固汽油管,点燃后可在运河上形成一道火网。以军沿运河全线修筑了31个核心堡,形成交叉火力网。以军在西奈半岛腹地修建了机场和“霍克”防空导弹阵地。以军在戈兰高地修筑了坚固的工事。因此,以军自恃防守坚固,在前沿地区陈兵不多。
↑返回顶部↑
古尔伞兵旅和阿夫农步兵旅向塔瓦菲克和雅穆克河谷发起进攻,在夺取塔瓦菲克后,又攻克了菲克和埃拉尔,并沿太巴拉湖东岸开进。
1967年6月9日,曼得勒旅攻下卡拉,“戈兰尼”旅则分兵两路,一路向巴尼亚斯出击,另一路指向特勒阿扎奇高地,并于当晚占领了特勒阿扎奇高地,接着“戈兰尼”旅又向特勒阿扎奇高地的山上推进,于午夜占领了山上的叙军阵地。
1967年6月10日,以军科奇瓦旅协同“戈兰尼”旅一部进攻巴尼亚斯,并向艾因菲特和冯马达推进。曼得勒旅此时从卡拉德东进击库奈特拉,未经战斗就占领了库奈特拉。
1967年6月10日晚,以军夺取了戈兰高地的大部分地方和通往大马士革的几条主要公路,夺取了横跨阿拉伯地区通往黎巴嫩的输油管。
1967年6月11日,叙利亚和以色列签署停火协议,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
在六天的战争中,埃及、约旦和叙利亚三个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伤亡和被俘达6万余人,而以色列仅死亡983人。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战争中有60万阿拉伯人和40多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以色列在一天之内摧毁了埃及十几年装备起来的空军,占领了埃及的整个西奈半岛。埃及军事上的惨败,大大打击了纳赛尔的威信。纳赛尔总统宣布他对战败负有责任,提出辞职,但在埃及国民的强烈要求下留任。
1970年9月28日,纳赛尔因心脏病突发逝世,阿拉伯世界的盟主陨落了。纳赛尔死了,阿拉伯的统一和复兴就变得更为渺茫了。埃及新任的总统萨达特继续从苏联大批购买先进武器,决心为埃及和阿拉伯人复仇。第四次中东战争在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仇恨中酝酿着。
空中闪电战
以色列发动第三次中东战争前做到了“比敌人更了解敌人”和“量身摧毁”。以色列用273架作战飞机在10个小时内对阿拉伯国家25个空军基地进行了三波空袭,摧毁阿拉伯国家飞机451架。这是非常成功的空中闪击战。这也是一个冒险,如果阿拉伯国家情报准确或反应迅速,以色列战机全部起飞对埃及空军发动进攻时,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战机全部起飞对以色列发动进攻,那么战况就不一样了。根据“错位攻防”原则,当进攻方袭击防守方机场时,防守方正面迎敌时应出奇兵袭击进攻方的机场。当然,这一切应该在和平时期就训练好,一旦遭到袭击,立即实施错位攻防。
阿拉伯国家应该携手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联邦国家。阿拉伯联邦的面积可以达到7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2亿。2050年阿拉伯联邦可以成为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强国。但是,阿拉伯国家的分裂状态严重地阻碍了阿拉伯世界的复兴。2050年中国、美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德国、日本、法国、英国和墨西哥将成为十强国家,而阿拉伯国家的实力总和只能与德国相当。统一是阿拉伯世界复兴的出路,重现阿拉伯帝国的辉煌的前提就是统一。
中东战争 赎罪日战争:一失足成千古恨
战前风云
1967年的“六·五战争”中阿拉伯国家丧失了大片领土。埃及在战争中丧失了整个西奈半岛,而且损失惨重,一心想报仇雪恨。以色列在六·五战争中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战略纵深增大200公里以上。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使战略纵深增大90公里以上。为保住这一“安全边界”,以色列战略思想由进攻转为防守。以军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以军花费2.3亿美元在苏伊士运河东岸兴建了长123公里的巴列夫防线。巴列夫防线沙堤高8.5米,朝运河一面被削成55度的陡坡,在坡上设置了铁丝网和地雷区,还设置有通向运河的凝固汽油管,点燃后可在运河上形成一道火网。以军沿运河全线修筑了31个核心堡,形成交叉火力网。以军在西奈半岛腹地修建了机场和“霍克”防空导弹阵地。以军在戈兰高地修筑了坚固的工事。因此,以军自恃防守坚固,在前沿地区陈兵不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