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1 / 2)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使美国从一个战争的观望者变成了战争的参与者。日本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英国却说服美国德国是主要的敌人,主要战场在欧洲,其次是北非战场,最后才是亚洲战场。因为北非、中东和巴尔干直接关系着英国的殖民地利益和势力范围,所以英国认为攻占北非才是战胜轴心国的关键。英国说服美国制定了“先欧后亚”战略。1941年3月初,日军占领了缅甸首都仰光。1941年12月,英国在亚洲战场的考虑仍然是如何维持和恢复它的殖民帝国。英国只求守住自己殖民地而不愿任何人染指。因此,在日军占领了缅甸首都后,英国仍然拒绝中国出兵缅甸。直到英国在缅甸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才请求中国派兵援助。1942年3月中旬,英军在没向中国军队通报的情况下仓皇撤退,把中国远征军的右翼暴露给日军。在后来的战斗中,英国人又是一触即溃,在没有通知中国友军的情况下开始后撤。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英国坚决反对收复缅甸的计划。英国认为即使中国被日本打败也不会对二战的战局有多大影响。英国的自私和殖民心态在战争中更加坚决。
1947年2月,英国在巴勒斯坦的殖民理想破灭了,但英国把巴勒斯坦搞得一团遭。英国宣布放弃对巴勒斯坦的统治,却把巴勒斯坦丢给刚刚成立两年的联合国处理。英国走了,给巴勒斯坦留下了仇恨。从此,中东的战火就经久不息地燃烧着。1956年英国不甘心失去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纠集法国和以色列发动对埃及的侵略战争。英国让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同时让克什米尔成功地成为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火药库。英国人炮制了麦克马洪线挑起了中国和印度的争端。英国的殖民帝国崩溃了,但是自私而又阴险的英国殖民者总是不遗余力地在殖民地种下仇恨和留下争端。
时至今日全世界仍然在为英国殖民者种下的仇恨和留下的争端埋单。
中东战争 六.五战争:空中闪电战
第二次中东战争后,美苏在中东的对抗更加激烈。以色列得到美国的支持,从美国获得了先进的武器装备。苏联大力资助阿拉伯国家。苏联向埃及、叙利亚等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以色列为了把巴勒斯坦变为纯粹犹太人的土地,拒绝在战乱中逃到国外避难的巴勒斯坦人返回家园。由于无法返回家园,巴勒斯坦难民越来越多。
1958年2月,埃及和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1961年9月,埃及和叙利亚取消合并。
1964年,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在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利用约旦河的问题上达成协议,并得到埃及等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持。阿方计划改变约旦河上游的流向,使之不被以色列利用。
1964年5月28日至6月4日,巴勒斯坦各界代表在阿拉伯联盟的支持下,在耶路撒冷东城区举行了第一次巴勒斯坦国民大会,确定组成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建立了巴勒斯坦武装力量“法塔赫”。从此,法塔赫为了把以色列赶出巴勒斯坦,可以不断的袭击以色列。
1964年11月,以色列出动空军对约旦河上游的阿方工程进行轰炸,迫使阿方取消改变约旦河流向的计划。
纳赛尔是“泛阿拉伯主义”的信奉者和领导者。纳赛尔夺回了苏伊士运河后,计划消灭以色列,解放巴勒斯坦,在中东建立一个大阿拉伯联邦国家。为此埃及从苏联采购了大批军火,其中有苏制地对地导弹、地对空导弹和T54主战坦克。阿拉伯世界已拥有T54坦克2300多辆。埃及军人的军装和钢盔也都是苏联制式的。
1967年5月22日,纳赛尔宣布禁止以色列船只和向以色列运送军火的外国船只通过蒂朗海峡,试图控制以色列的海上交通。
以色列不允许阿拉伯联邦的诞生,也不允许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壮大,为削弱阿拉伯联盟的力量,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以色列发动了第三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拥有正规军8万,预备役部队20万,空军0.8万,飞机约400架,其中作战飞机273架,坦克800辆,装甲车约1200辆。埃及、叙利亚和约旦拥有正规军29.5万,空军1.95万,飞机882架,其中作战飞机562架,坦克1560辆。
1967年6月4日,以色列宣布取消征兵令,希望以此来降低阿拉伯国家的警惕性。
↑返回顶部↑
1947年2月,英国在巴勒斯坦的殖民理想破灭了,但英国把巴勒斯坦搞得一团遭。英国宣布放弃对巴勒斯坦的统治,却把巴勒斯坦丢给刚刚成立两年的联合国处理。英国走了,给巴勒斯坦留下了仇恨。从此,中东的战火就经久不息地燃烧着。1956年英国不甘心失去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纠集法国和以色列发动对埃及的侵略战争。英国让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同时让克什米尔成功地成为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火药库。英国人炮制了麦克马洪线挑起了中国和印度的争端。英国的殖民帝国崩溃了,但是自私而又阴险的英国殖民者总是不遗余力地在殖民地种下仇恨和留下争端。
时至今日全世界仍然在为英国殖民者种下的仇恨和留下的争端埋单。
中东战争 六.五战争:空中闪电战
第二次中东战争后,美苏在中东的对抗更加激烈。以色列得到美国的支持,从美国获得了先进的武器装备。苏联大力资助阿拉伯国家。苏联向埃及、叙利亚等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以色列为了把巴勒斯坦变为纯粹犹太人的土地,拒绝在战乱中逃到国外避难的巴勒斯坦人返回家园。由于无法返回家园,巴勒斯坦难民越来越多。
1958年2月,埃及和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1961年9月,埃及和叙利亚取消合并。
1964年,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在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利用约旦河的问题上达成协议,并得到埃及等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持。阿方计划改变约旦河上游的流向,使之不被以色列利用。
1964年5月28日至6月4日,巴勒斯坦各界代表在阿拉伯联盟的支持下,在耶路撒冷东城区举行了第一次巴勒斯坦国民大会,确定组成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建立了巴勒斯坦武装力量“法塔赫”。从此,法塔赫为了把以色列赶出巴勒斯坦,可以不断的袭击以色列。
1964年11月,以色列出动空军对约旦河上游的阿方工程进行轰炸,迫使阿方取消改变约旦河流向的计划。
纳赛尔是“泛阿拉伯主义”的信奉者和领导者。纳赛尔夺回了苏伊士运河后,计划消灭以色列,解放巴勒斯坦,在中东建立一个大阿拉伯联邦国家。为此埃及从苏联采购了大批军火,其中有苏制地对地导弹、地对空导弹和T54主战坦克。阿拉伯世界已拥有T54坦克2300多辆。埃及军人的军装和钢盔也都是苏联制式的。
1967年5月22日,纳赛尔宣布禁止以色列船只和向以色列运送军火的外国船只通过蒂朗海峡,试图控制以色列的海上交通。
以色列不允许阿拉伯联邦的诞生,也不允许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壮大,为削弱阿拉伯联盟的力量,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以色列发动了第三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拥有正规军8万,预备役部队20万,空军0.8万,飞机约400架,其中作战飞机273架,坦克800辆,装甲车约1200辆。埃及、叙利亚和约旦拥有正规军29.5万,空军1.95万,飞机882架,其中作战飞机562架,坦克1560辆。
1967年6月4日,以色列宣布取消征兵令,希望以此来降低阿拉伯国家的警惕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