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1 / 2)
1965年冲突期间,印度空军只有一个米格-21试飞部队,但到1971年底的时候,米格-21的兵力已经扩大到7个中队。此外,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在国内建造了一条按规格制造最新型米格-21PF“鱼窝”式D型机的生产线,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米格-21FL。足有百分之六十的米格-21FL都是由印度自己生产的,另有百分之四十是从苏联购买的,因为自己制造这些飞机在经济上不合算。
苏制“鱼窝D”型飞机没有航炮,与之不同的是,印度制造的米格-21FL装有计算提前角的射击瞄准具,可携带GP-9双管23毫米航炮。GP-9炮组可连同米格-21FL的制式武器(两枚K-13A“环礁”式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一起携带。
在1971年的冲突前夕,印度空军装备数量最多的是“蚊蚋”式战斗机。此种飞机也是由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生产的,其主要任务是保卫印度的重要机场、军事地域和进行空中战斗巡逻。
两个战斗轰炸机中队和一个训练小队装备了HF-24“风神”式飞机,这是在印度设计和制造的第一批作战飞机。“风神”式是在库特·扬克博士的帮助下设计和制造的,此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研制德国FW-190战斗机的天才设计师。HF24“风神”式由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制造,1968年作为战斗轰炸机开始服役。
到1971年下半年时,在服役的还有苏联提供的6个中队的苏-7B战斗轰炸机。苏-7B专门用于发动近距高速度核战术攻击,印度空军用它来担负常规突击任务,因为这是当时唯一可供使用的飞机。
1965年冲突之后,六个中队的老资格“猎人”式飞机仍在服役。随着米格-21和“蚊蚋”式飞机分期分批装备部队,“猎人”式不再担负夺取空中优势的任务,其主要任务转为对地面军队进行近距空中支援和空中阻滞。
1957年首批提供给印度空军的“神秘”式Ⅳ-A型战斗轰炸机在经过14个年头之后仍在服役。两个中队主要遂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务。
远程突击任务由“堪培拉”式轰炸机中队担负。此种飞机由于速度慢,通常在夜间遂行阻滞作战任务。
印度空军吸取了1965年战争的经验教训,大力扩充其雷达网,增设了许多俄国和西方的雷达装置。紧跟巴基斯坦之后,印度建立了一个范围广泛的对空监视网,通过特高频无线电将其与指挥控制通信网连接起来。约有20枚SA-2地对空导弹担负着保卫关键的军事区域和工业区的任务。采用“扇歌”E型雷达之后,SA-2导弹的低空覆盖作战能力得到了改进,可准确地引导导弹攻击高度低至1,000英尺左右的飞机。
像巴基斯坦一样,印度采取了减少其前沿机场易遭攻击的措施。飞机合理地分散配置,许多飞机配置在巴基斯坦“佩刀”式和“幻影”式的航程达不到的后方机场。前沿机场周围的防空火力得到了加强,为了将大部分飞机掩蔽起来,修建了飞机掩体。此外,前沿机场增驻更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配备更多的装备,以便确保跑道和建筑设施遭到破坏时能予以迅速修复。
印度空军拥有现役作战飞机625架,空地勤人员8万人。大部分飞机用来对付西巴基斯坦,约有200架配置在东巴基斯坦周围的各前沿机场。
作战飞机包括7个中队的米格-21“鱼窝”式截击机,7个中队的“蚊蚋”式战斗机,6个中队的“猎人”式战斗轰炸机,2个中队的“神秘”Ⅳ-A型战斗轰炸机,6个中队的苏-7B战斗轰炸机,8个中队的“堪培拉”式轰炸机。
除空军以外,印度还有一支从唯一的航空母舰“维克兰特号”上起降、规模不大的海军航空兵。这支航空兵共有5架“海鹰”式战斗机,12架“贸易风”式反潜作战飞机,2架“海王”式直升机和10架“云雀Ⅲ”型直升机。“维克兰特号”装载的标准定额是18架“海鹰”式战斗机,4架“贸易风”式飞机和两架“云雀”直升机。
战争的背景和目的
在1971年的战斗中,印度的目的旨在分裂和战胜它的长期敌人,帮助东巴基斯坦独立,并采取先发制人的方法阻止巴基斯坦的进攻行动。印度希望在夺取空中优势之后,接着便是用空军破坏巴基斯坦的补给线和机场,最重要的是为印度地面军队提供近距空中支援。印度空军指派师和军一级的战术航空兵中心以及下至旅一级的前沿对空控制人员担负这一更有效的任务。空勤人员接受低空导航、近距空中支援战术和通信技术方面的训练。
↑返回顶部↑
苏制“鱼窝D”型飞机没有航炮,与之不同的是,印度制造的米格-21FL装有计算提前角的射击瞄准具,可携带GP-9双管23毫米航炮。GP-9炮组可连同米格-21FL的制式武器(两枚K-13A“环礁”式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一起携带。
在1971年的冲突前夕,印度空军装备数量最多的是“蚊蚋”式战斗机。此种飞机也是由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生产的,其主要任务是保卫印度的重要机场、军事地域和进行空中战斗巡逻。
两个战斗轰炸机中队和一个训练小队装备了HF-24“风神”式飞机,这是在印度设计和制造的第一批作战飞机。“风神”式是在库特·扬克博士的帮助下设计和制造的,此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研制德国FW-190战斗机的天才设计师。HF24“风神”式由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制造,1968年作为战斗轰炸机开始服役。
到1971年下半年时,在服役的还有苏联提供的6个中队的苏-7B战斗轰炸机。苏-7B专门用于发动近距高速度核战术攻击,印度空军用它来担负常规突击任务,因为这是当时唯一可供使用的飞机。
1965年冲突之后,六个中队的老资格“猎人”式飞机仍在服役。随着米格-21和“蚊蚋”式飞机分期分批装备部队,“猎人”式不再担负夺取空中优势的任务,其主要任务转为对地面军队进行近距空中支援和空中阻滞。
1957年首批提供给印度空军的“神秘”式Ⅳ-A型战斗轰炸机在经过14个年头之后仍在服役。两个中队主要遂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务。
远程突击任务由“堪培拉”式轰炸机中队担负。此种飞机由于速度慢,通常在夜间遂行阻滞作战任务。
印度空军吸取了1965年战争的经验教训,大力扩充其雷达网,增设了许多俄国和西方的雷达装置。紧跟巴基斯坦之后,印度建立了一个范围广泛的对空监视网,通过特高频无线电将其与指挥控制通信网连接起来。约有20枚SA-2地对空导弹担负着保卫关键的军事区域和工业区的任务。采用“扇歌”E型雷达之后,SA-2导弹的低空覆盖作战能力得到了改进,可准确地引导导弹攻击高度低至1,000英尺左右的飞机。
像巴基斯坦一样,印度采取了减少其前沿机场易遭攻击的措施。飞机合理地分散配置,许多飞机配置在巴基斯坦“佩刀”式和“幻影”式的航程达不到的后方机场。前沿机场周围的防空火力得到了加强,为了将大部分飞机掩蔽起来,修建了飞机掩体。此外,前沿机场增驻更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配备更多的装备,以便确保跑道和建筑设施遭到破坏时能予以迅速修复。
印度空军拥有现役作战飞机625架,空地勤人员8万人。大部分飞机用来对付西巴基斯坦,约有200架配置在东巴基斯坦周围的各前沿机场。
作战飞机包括7个中队的米格-21“鱼窝”式截击机,7个中队的“蚊蚋”式战斗机,6个中队的“猎人”式战斗轰炸机,2个中队的“神秘”Ⅳ-A型战斗轰炸机,6个中队的苏-7B战斗轰炸机,8个中队的“堪培拉”式轰炸机。
除空军以外,印度还有一支从唯一的航空母舰“维克兰特号”上起降、规模不大的海军航空兵。这支航空兵共有5架“海鹰”式战斗机,12架“贸易风”式反潜作战飞机,2架“海王”式直升机和10架“云雀Ⅲ”型直升机。“维克兰特号”装载的标准定额是18架“海鹰”式战斗机,4架“贸易风”式飞机和两架“云雀”直升机。
战争的背景和目的
在1971年的战斗中,印度的目的旨在分裂和战胜它的长期敌人,帮助东巴基斯坦独立,并采取先发制人的方法阻止巴基斯坦的进攻行动。印度希望在夺取空中优势之后,接着便是用空军破坏巴基斯坦的补给线和机场,最重要的是为印度地面军队提供近距空中支援。印度空军指派师和军一级的战术航空兵中心以及下至旅一级的前沿对空控制人员担负这一更有效的任务。空勤人员接受低空导航、近距空中支援战术和通信技术方面的训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