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1 / 2)
由于设备复杂,可靠性差,环境限制以及导弹本身固有的缺点等原因,从1965年到1968年,在对付高度机动的小型战单机方面,空空导弹相对而言效果是不好的。
交战规则如果在交战规则中没有对目标进行目视识别这一条规定,那么AIM-7“麻雀”导弹在中距离向上发射情况下的效果会更好。
由于要求对目标进行目视识别,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麻雀”导弹便无法进行远距离发射,这就大大降低了突然性,而突然性正是空战取胜最重要的因素。
政治因素在1967年4月以前,美国禁止美机攻击停在地面上的北越米格机,这样便使北越可以选择交战的时间或地点,或只在有利于他们的条件下交战。当美机得到了许可直接攻击米格机的机场后,北越被迫处于防御地位。他们在地面和空中损失了大量飞机,只有采取把飞机疏散到中国或其他边远机场的办法了。这样一来,米格机对美国飞机的威胁便减弱了。
多用途飞机美军没有一种专门执行夺取空中优势任务的最为理想的飞机,因此,被迫使用原设计用于舰队防空和其他多种用途的飞机来执行大部分空战任务。美空军、海军和陆战队使用的F-4B、F-4C、F-4D、F-4J等飞机作为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使用都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但其所携带的导弹是专门对付轰炸机的,机上未安装近距航炮,而且机动性也有限,这些都影响了飞机的整体性能。
罗伯特·D·格尔茨少校在一份报告中说:“显而易见,在飞行包线上大部分超音速阶段,米格-21在能量速率和过载方面享有极大的瞬时机动优势,在亚音速阶段,米格-21处于最大功率时,在上层包线部分享有持续的机动优势,并随过载的增大扩展到下层包线部分;另一方面在飞行包线上整个亚音速部分,F-4C在效率上享有持续的机动优势,此种优势可扩展到大部分超音速部分。”
在整个飞行包线上,F-4C只在航程和首次攻击的能力上享有压倒米格-21的优势。
为了弥补性能上的不足,F-4飞行员采取了“打了就跑”的战术,使自己的高能潜力和多种武器的优势能得到充分发挥。
美空军的突击活动美空军对北越的阻滞活动始于1965年2月8日。那一天,南越空军和美空军的A-1“空中袭击者”式和F-100“超级佩刀”式飞机突击了北越的执礼兵营。参加“滚雷”战役的美空军飞机有A-1“空中袭击者”式、F-100“超级佩刀”式、F-104“战斗明星”、B-57轻型轰炸机、F-105“雷公”式、F-4“鬼怪”式、F-111A、以及B-52“同温层堡垒”式等飞机。
A-1、B-57、F-100以及后来短期使用的F-104等飞机都在北越上空执行过任务,但后来因地面防空力量日益增强,它们又先后撤出了战斗。在“滚雷”战役中,使用的主要攻击机是F-105“雷公”式,它是美国所生产的体积最大的单座单发战斗轰炸机,最初是设计用于投掷战术核武器的。F-105尽管体积大,但高空飞行速度仍可达马赫数2,它也是世界上低空飞行速度最快的飞机。该机内装有一门20毫米“火神”式航炮,在机外的五个挂架上和机内武器舱内共可载弹8,000磅。在执行远程“滚雷”任务时,F-105通常在一个武器舱内装一个机内油箱,再带两个450加仑的外挂副油箱,六枚750磅炸弹和两个干扰吊舱。
美空军广泛使用的另一种战术飞机是F-4“鬼怪”式飞机。这种双座双发飞机一开始是执行空中巡逻任务的,1965年中期开始执行突击任务或突击与护航的双重任务。F-4的载弹量和(或)外挂油箱的最大重量可达8吨。继F-4C之后F-4D也被派往东南亚,D型机装有改进的武器投掷系统和陀螺稳定计算前置量的射击瞄准具。
美空军于1968年8月在东南亚开始使用先进的F-111A型飞机,但经过短期的作战检验之后即撤离了,原因是这种飞机在技术上有缺点,保养困难,部队反映很不好。
B-52“同温层堡垒”式战略轰炸机也参加了“滚雷”战役。从1966年到1968年,这种装有八台发动机的重型轰炸机对北越南部狭长地区内的目标实施了数千次轰炸。B-52每架可载28到30吨高爆炸弹,它们避开河内和海防等SA-2导弹密集地区和米格机活动频繁的地区,轰炸诸如运输网等目标。
随着地面防空武器威胁的加剧,美国空军改变了战术。在一开始的时候,亦即到达敌区之前,采用的基本战术是中空突防。然后从低空高速飞向目标,接近目标后立即跃升,随后进入俯冲攻击,最后在低空高速退出。这种方法开始很有效,但由于北越高炮数量的增加,而且找到了确定来袭飞机位置的方法,美国飞机被击落的数字开始增大。
为了避开中型和轻型高炮的攻击,美机又改为在中、高空突防,此外还利用EB-66C干扰机和规避战术以削弱雷达控制的高炮的威力。综合运用了上述方法之后,突防战斗轰炸机只有在进行俯冲轰炸的那一短暂时间内才会遇到中小口径高炮的威胁。
↑返回顶部↑
交战规则如果在交战规则中没有对目标进行目视识别这一条规定,那么AIM-7“麻雀”导弹在中距离向上发射情况下的效果会更好。
由于要求对目标进行目视识别,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麻雀”导弹便无法进行远距离发射,这就大大降低了突然性,而突然性正是空战取胜最重要的因素。
政治因素在1967年4月以前,美国禁止美机攻击停在地面上的北越米格机,这样便使北越可以选择交战的时间或地点,或只在有利于他们的条件下交战。当美机得到了许可直接攻击米格机的机场后,北越被迫处于防御地位。他们在地面和空中损失了大量飞机,只有采取把飞机疏散到中国或其他边远机场的办法了。这样一来,米格机对美国飞机的威胁便减弱了。
多用途飞机美军没有一种专门执行夺取空中优势任务的最为理想的飞机,因此,被迫使用原设计用于舰队防空和其他多种用途的飞机来执行大部分空战任务。美空军、海军和陆战队使用的F-4B、F-4C、F-4D、F-4J等飞机作为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使用都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但其所携带的导弹是专门对付轰炸机的,机上未安装近距航炮,而且机动性也有限,这些都影响了飞机的整体性能。
罗伯特·D·格尔茨少校在一份报告中说:“显而易见,在飞行包线上大部分超音速阶段,米格-21在能量速率和过载方面享有极大的瞬时机动优势,在亚音速阶段,米格-21处于最大功率时,在上层包线部分享有持续的机动优势,并随过载的增大扩展到下层包线部分;另一方面在飞行包线上整个亚音速部分,F-4C在效率上享有持续的机动优势,此种优势可扩展到大部分超音速部分。”
在整个飞行包线上,F-4C只在航程和首次攻击的能力上享有压倒米格-21的优势。
为了弥补性能上的不足,F-4飞行员采取了“打了就跑”的战术,使自己的高能潜力和多种武器的优势能得到充分发挥。
美空军的突击活动美空军对北越的阻滞活动始于1965年2月8日。那一天,南越空军和美空军的A-1“空中袭击者”式和F-100“超级佩刀”式飞机突击了北越的执礼兵营。参加“滚雷”战役的美空军飞机有A-1“空中袭击者”式、F-100“超级佩刀”式、F-104“战斗明星”、B-57轻型轰炸机、F-105“雷公”式、F-4“鬼怪”式、F-111A、以及B-52“同温层堡垒”式等飞机。
A-1、B-57、F-100以及后来短期使用的F-104等飞机都在北越上空执行过任务,但后来因地面防空力量日益增强,它们又先后撤出了战斗。在“滚雷”战役中,使用的主要攻击机是F-105“雷公”式,它是美国所生产的体积最大的单座单发战斗轰炸机,最初是设计用于投掷战术核武器的。F-105尽管体积大,但高空飞行速度仍可达马赫数2,它也是世界上低空飞行速度最快的飞机。该机内装有一门20毫米“火神”式航炮,在机外的五个挂架上和机内武器舱内共可载弹8,000磅。在执行远程“滚雷”任务时,F-105通常在一个武器舱内装一个机内油箱,再带两个450加仑的外挂副油箱,六枚750磅炸弹和两个干扰吊舱。
美空军广泛使用的另一种战术飞机是F-4“鬼怪”式飞机。这种双座双发飞机一开始是执行空中巡逻任务的,1965年中期开始执行突击任务或突击与护航的双重任务。F-4的载弹量和(或)外挂油箱的最大重量可达8吨。继F-4C之后F-4D也被派往东南亚,D型机装有改进的武器投掷系统和陀螺稳定计算前置量的射击瞄准具。
美空军于1968年8月在东南亚开始使用先进的F-111A型飞机,但经过短期的作战检验之后即撤离了,原因是这种飞机在技术上有缺点,保养困难,部队反映很不好。
B-52“同温层堡垒”式战略轰炸机也参加了“滚雷”战役。从1966年到1968年,这种装有八台发动机的重型轰炸机对北越南部狭长地区内的目标实施了数千次轰炸。B-52每架可载28到30吨高爆炸弹,它们避开河内和海防等SA-2导弹密集地区和米格机活动频繁的地区,轰炸诸如运输网等目标。
随着地面防空武器威胁的加剧,美国空军改变了战术。在一开始的时候,亦即到达敌区之前,采用的基本战术是中空突防。然后从低空高速飞向目标,接近目标后立即跃升,随后进入俯冲攻击,最后在低空高速退出。这种方法开始很有效,但由于北越高炮数量的增加,而且找到了确定来袭飞机位置的方法,美国飞机被击落的数字开始增大。
为了避开中型和轻型高炮的攻击,美机又改为在中、高空突防,此外还利用EB-66C干扰机和规避战术以削弱雷达控制的高炮的威力。综合运用了上述方法之后,突防战斗轰炸机只有在进行俯冲轰炸的那一短暂时间内才会遇到中小口径高炮的威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