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通过对这次突然袭击进行分析,弄清楚了以下几个问题:

  1、攻击机载弹时,处境十分不利,因此,要运用充分考虑到有米格机发动攻击的可能性的战术。

  2、对攻击机提供米格机可能来袭的警报是十分必要的(这次就是F-105忽视了米格机来袭的警报),但有时发现米格机已经为时过晚,因为北越地处美国地面雷达的探测范围以外。

  3、护航的F-100飞机的盘旋速度慢,而且不能迅速加速,以挫败米格-17打了就跑的攻击行动。

  从敌人这次突然袭击的战果中可以明显看出,这种由地面引导的打了就跑的截击战术,如运用得当,效果是很好的;同时也暴露出美国突击战术的不足之处。在这以后,F-4取代F-100执行为攻击机护航的任务。F-4不仅速度更快,航程更远,机动性能更好,而且还能携带雷达制导的AIM-7“麻雀”空空导弹。美国认识到在北越不象在17度线以南那样,美国的飞机可以畅行无阻,因此便开始重新评价北越的武器装备和美国的能力。

  高射炮截至当时为止,北越的高射炮对美国的攻击机造成的威胁最大也最多。被高炮击落的飞机数量占损失飞机总数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4,500英尺以下防空火力最强,飞机会遇到从步枪到37毫米高炮组成的钢铁火网。在5,000到10,000英尺,57毫米和85毫米炮是主要威胁,100毫米的炮弹可以打到20,000英尺。以上这些炮都用雷达进行瞄准。截至1965年底,北越部署的雷达控制的高炮已达20,000门以上。

  到了1965年中期,被高炮击落的美国飞机已达50架。为避免被高炮击中,就至少要在25,000英尺以上飞行,但在5,000—7,000英尺以上飞行,投弹的精确度就要降低,为了避开较小口径的高炮的猛烈攻击,美空军和海军规定轰炸高度应在4,000—5,000英尺。

  突击飞机对付雷达控制的高炮的唯一手段就是采取闪避动作,即在高炮开火的瞬间。飞机急剧改变航向、速度和高度。一旦雷达发现飞机改变了航向,飞机就要再次采取闪避动作。在飞行员为了实施准确的攻击,必须稳住飞机进入轰炸航路之前,这种机动动作效果很好。飞机投弹以后,飞行员就立即做猛烈的闪避动作,以摆脱雷达的跟踪。

  飞行人员早就知道,多次通过严密防护的目标是不妙的,因此他们把通过目标的次数限定为一次,如有可能,就以最短间隔从不同方向交叉进入目标,以扰乱高炮的跟踪。许多目标防护得十分严密,北越甚至采取组成拦阻火网的办法,即把炮口指向轰炸机可能投弹的方向,形成一道坚固的钢铁屏障。即使飞机采取各种规避方法,也不得不通过这个火网。

  1965年末,为了降低雷达控制的大口径高炮的效能,美军将EB-66C“棕色摇篮”式飞机部署到越南。这种飞机以对方雷达的频率施放功率强大的电子干扰信号,使信号在操纵员的屏幕上显示出来。这种雪花状的杂波能将从攻击机上反射回来的雷达回波盖住。EB-66C飞机可担负两项任务,一是全程护送轰炸机飞抵目标;二是在目标区外的安全距离上对雷达实施干扰。

  地空导弹1965年4月5日,美空军U-2和海军RF-8侦察机在北越拍摄的照片证实了一件长期以来就预料到的事,北越修建了地空导弹阵地。苏联制造的SA-2导弹(北约名称为“导线”)的部署,标志着北越综合防空体系第二阶段的完成,陆基防空火力范围扩大了,射击的斜距可达24英里。

  虽然这些导弹阵地对美国飞机显然构成了严重威胁,但是因为害怕误伤帮助修建阵地并训练北越人使用导弹的苏联技术人员,只好不把它们作为突击目标。

  SA-2导弹形状像一根电线杆,在雷达制导下飞向目标,由近炸引信引爆。一个发射连通常有六具发射架,环形配置在中心制导雷达四周。SA-2的制导雷达(北约的代号为“扇歌”)可有效地引导导弹飞到3,000到60,000英尺。

  1965年7月24日,美国开始领教了地空导弹的威力。一枚从河内西北40英里处发射的SA-2导弹击中了美空军的一个F-4C小队,由于队形过于密集,一架F-4C被击落,另外三架受重伤。

  SA-2的出现迫使美军感到有必要改变突击战术。自从7月份一架F-4C被击落后,美机在攻击导弹射程以内的目标时,其飞行高度便降低到只距地面数百英尺,即在SA-2导弹3,000英尺的有效杀伤高度以下。确保飞行员到达目标前将飞机拉起,拉起的时机要以能发现目标并准确投弹为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