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1 / 2)
袁绍现在明目张胆地造反了,韩馥却改变了初衷。
刚才说过,韩馥离京就任冀州刺史,是周、伍里应外合讨伐董卓计划中的重要一步,韩馥理应起兵。但是,在听说袁绍到了渤海,要树立义旗、兴兵伐董的时候,韩馥却慌忙派遣手下亲信以州官的名义前往渤海,看住袁绍,不准革命!
第70节:四十四 三面狂飙卷洛阳(1)
只是,这起不了什么作用,士人以武力来对抗强暴是大势所趋,袁绍树立义旗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几个从事小吏又怎能阻拦得住呢?况且,韩馥如果一味设置障碍,只会将自己扯进泥潭,遭到来自于士人方面的鄙弃,而不会获得董卓的好感。而做一只孤云野鹤,却又不是韩馥所甘心的。
袁绍起兵在即,冀州眼看就会因此被卷入一场无望的战争当中,韩馥刚刚得到的殷实资本可能会化为乌有,这可如何是好?
恰恰就在这时,一纸三公移书使得韩馥脱离了烦恼。虽然这纸文书实际上是由东郡太守桥瑁假借三公名义发往州郡的。本是州郡起兵的讯号,但在韩馥眼中却成了帮助他摆脱无形利害纠葛的救命稻草。
有了它,韩馥就可以听任袁绍起兵,去解消士人们必然的责难。同时,拿着这纸文书,又可以避免事后可能出现的董卓对他的责难。
但这并不等于韩馥从此就可以像瑞士那样成为中立国了,由袁绍起兵所激发的士人奔赴国难的炽烈情感,也在不同程度上感染了韩馥的心情。
不过,他仍旧很苦恼,在读完三公移书后,韩馥问手下文武,说:"现在我是帮助袁绍,还是帮助董卓呢?"
冀州大吏治中刘子惠答说:"此番兴兵是为国除害,何言袁、董!"
韩馥无语。
深深了解韩馥眼下两难处境与心情的刘子惠马上表示了对韩馥处境的体谅,他宽慰韩馥说:"打仗可不是件什么好事,您切记不可出头露面,做什么统帅;当务之急是应该派人去观察其他州郡的动向,一旦群情奋起,成了气候,您再参与进去也不迟。"
刘子惠的体谅,实际上是让韩馥隔岸观火,明哲保身。
这种思想的形成,是基于对冀州实力的权衡之上的,但他却没有真正化解韩馥此时的苦恼。
四十四 三面狂飙卷洛阳
↑返回顶部↑
刚才说过,韩馥离京就任冀州刺史,是周、伍里应外合讨伐董卓计划中的重要一步,韩馥理应起兵。但是,在听说袁绍到了渤海,要树立义旗、兴兵伐董的时候,韩馥却慌忙派遣手下亲信以州官的名义前往渤海,看住袁绍,不准革命!
第70节:四十四 三面狂飙卷洛阳(1)
只是,这起不了什么作用,士人以武力来对抗强暴是大势所趋,袁绍树立义旗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几个从事小吏又怎能阻拦得住呢?况且,韩馥如果一味设置障碍,只会将自己扯进泥潭,遭到来自于士人方面的鄙弃,而不会获得董卓的好感。而做一只孤云野鹤,却又不是韩馥所甘心的。
袁绍起兵在即,冀州眼看就会因此被卷入一场无望的战争当中,韩馥刚刚得到的殷实资本可能会化为乌有,这可如何是好?
恰恰就在这时,一纸三公移书使得韩馥脱离了烦恼。虽然这纸文书实际上是由东郡太守桥瑁假借三公名义发往州郡的。本是州郡起兵的讯号,但在韩馥眼中却成了帮助他摆脱无形利害纠葛的救命稻草。
有了它,韩馥就可以听任袁绍起兵,去解消士人们必然的责难。同时,拿着这纸文书,又可以避免事后可能出现的董卓对他的责难。
但这并不等于韩馥从此就可以像瑞士那样成为中立国了,由袁绍起兵所激发的士人奔赴国难的炽烈情感,也在不同程度上感染了韩馥的心情。
不过,他仍旧很苦恼,在读完三公移书后,韩馥问手下文武,说:"现在我是帮助袁绍,还是帮助董卓呢?"
冀州大吏治中刘子惠答说:"此番兴兵是为国除害,何言袁、董!"
韩馥无语。
深深了解韩馥眼下两难处境与心情的刘子惠马上表示了对韩馥处境的体谅,他宽慰韩馥说:"打仗可不是件什么好事,您切记不可出头露面,做什么统帅;当务之急是应该派人去观察其他州郡的动向,一旦群情奋起,成了气候,您再参与进去也不迟。"
刘子惠的体谅,实际上是让韩馥隔岸观火,明哲保身。
这种思想的形成,是基于对冀州实力的权衡之上的,但他却没有真正化解韩馥此时的苦恼。
四十四 三面狂飙卷洛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