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13节:八 面子工程与为官之道(1)

  也就是说,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好郡守,相当于现在一个合格的市长。但东汉时做官也必须拿到一张文凭,叫"孝廉",那时候还没发明科举制度,更没有什么大本、硕士、博士之类,连国家公务员考试也没举办过。

  怎么办呢?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由各州郡的一把手负责向中央推荐,要求的条件很简单:孝敬父母,廉洁奉公。

  这有点儿小问题:孝字还好考察点,父母证明如有舞弊嫌疑,那还有四邻八舍的数不清的活口呢,廉字怎么界定?官还没影儿呢,难道还有傻瓜自己提前声明:"本预备官员,上任之后,贪是免不了的!"

  虽然大家都明白这个傻瓜说的是实话,但总不会因为哥们儿实在就让他做官吧?

  所以现任官员们也只好举行考试,考什么?看谁"孝敬"本官员的铜钱多呀!至于"廉"么,你要先廉自己,把兜里的金银广施,那就自然孝廉俱全了。

  所以,东汉末年到处传唱这样几首歌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对于"孝敬"钱这样的小事,势大财粗的曹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朝里有人好做官,孝廉身份对于曹操来说,连个三寸高的门槛也算不上。

  一切都那么平静、那么顺利、那么合理、那么顺理成章地走了过来。

  汉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曹操在二十岁那年,被荣举孝廉,接着便凭资历参加了工作,暂屈任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地面不大好管,但级别相当高。

  啥时能熬成个市长?别急,初入仕途,来日方长,都是圈内人,升官何难?只要父亲在朝中不倒,前程一定辉煌!

  八 面子工程与为官之道

  从领导干部年轻化这点来说,东汉王朝做得绝对出色。

  一百多来年,变戏法似的前仆后继了十位皇帝,最大的是十五岁的桓帝,最小的殇帝才一百天,不知哪位调侃大师给缢了这么个分明挖苦的帝号:殇!是啊,还没学会说话就驾崩了,两岁就加冕了"先帝"的头衔,堪称"国殇"。

  话又说回来,不这么频繁地更换皇帝,又哪来得前后六位太后临朝的机会?问题是大汉时期还有一项优良传统,就是大面上极讲究礼法,身为女人的太后,尽管能在后宫发布绝对能得到有效执行的命令,但是不能亲自参加御前会议。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