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1 / 3)
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封太子建成为储君,可真正为国家立下大功的,却是次子秦王李世民,到最后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虽然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杀兄的罪人,可却没人不满,因为李世民立下了赫赫战功!说一句毫不夸张的话,整个大唐都是他李世民打下来的。
没有功劳,便不能服众,所以当初烛龙说赵太后的时候,便说过一句千古名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如果长安君当初不是在齐国当人质,恐怕后来也不会在赵国当上皇帝。
“庆绪,这是你的真心话吗?”安禄山犹自不信地问道。
跪在下面的安庆绪又磕了一个响头,“父皇,儿臣句句属实,绝无假话!这么多天以来,儿臣也想通了,世上之事皆有缘法,亦系天定!再者说了,父皇所做的,是站在一个帝王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我相信在父皇的心中,不管是我还是王弟,都是父皇的儿子,您会不偏不倚的对待!但因为您是一国之君,所以要为大燕国的国运着想,王弟雄才伟略,正是我大燕国储君的不二人选!父皇有此决定,说实话,儿臣心中没有一点郁垒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站在父皇的角度来看,这却是最英明的决定,儿臣句句实言,父皇明鉴!”
安禄山闻言,注视了跪着的安庆绪良久,过了好半晌,才叹了一口气,他勉强在李猪儿的搀扶下,站起身来,走下龙椅,亲自将安庆绪扶了起来:“好,我儿深明大义,深知朕心,不愧是朕的好儿子!你能够看明白这些,父皇很高兴,很高兴!”
安禄山的心里确实高兴。
自古以来在于立储的问题上,当皇帝的确实很难抉择。
一方面,皇帝也是人,他们不得不考虑感情因素,对于皇帝而言,他有众多的儿子,在这些儿子当中,难免有一两个特别喜爱的!
但另一方面,他们作为国家的君王,考虑的不仅仅是父子之间的感情,更多的要为天下人和王朝考虑!感情好的不一定是适合的,而适合的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
尤其是在面临立长还是立幼的问题上,立长不立幼,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废长立幼,便是大患。
安庆绪也知道,如果自己表明没有一点儿不爽的话,安禄山肯定会怀疑,因为这违反了人之常情,古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所以安庆绪才说自己心中虽然有些郁磊,但为了大燕国的国运着想,自己主动放弃。
安庆绪又磕了一头,然后说道:“父皇,儿臣愿意放弃储君之位,但儿臣有一个条件,不知父皇可否满足!”
安禄山闻言略一皱眉,然后问道“庆绪,你有什么请求就说吧,只要父皇能够办到的,一定答应你!”
安庆绪点了点头,然后说道:“儿臣这句话恐怕冒犯了父皇,请父皇恕罪。”
↑返回顶部↑
没有功劳,便不能服众,所以当初烛龙说赵太后的时候,便说过一句千古名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如果长安君当初不是在齐国当人质,恐怕后来也不会在赵国当上皇帝。
“庆绪,这是你的真心话吗?”安禄山犹自不信地问道。
跪在下面的安庆绪又磕了一个响头,“父皇,儿臣句句属实,绝无假话!这么多天以来,儿臣也想通了,世上之事皆有缘法,亦系天定!再者说了,父皇所做的,是站在一个帝王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我相信在父皇的心中,不管是我还是王弟,都是父皇的儿子,您会不偏不倚的对待!但因为您是一国之君,所以要为大燕国的国运着想,王弟雄才伟略,正是我大燕国储君的不二人选!父皇有此决定,说实话,儿臣心中没有一点郁垒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站在父皇的角度来看,这却是最英明的决定,儿臣句句实言,父皇明鉴!”
安禄山闻言,注视了跪着的安庆绪良久,过了好半晌,才叹了一口气,他勉强在李猪儿的搀扶下,站起身来,走下龙椅,亲自将安庆绪扶了起来:“好,我儿深明大义,深知朕心,不愧是朕的好儿子!你能够看明白这些,父皇很高兴,很高兴!”
安禄山的心里确实高兴。
自古以来在于立储的问题上,当皇帝的确实很难抉择。
一方面,皇帝也是人,他们不得不考虑感情因素,对于皇帝而言,他有众多的儿子,在这些儿子当中,难免有一两个特别喜爱的!
但另一方面,他们作为国家的君王,考虑的不仅仅是父子之间的感情,更多的要为天下人和王朝考虑!感情好的不一定是适合的,而适合的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
尤其是在面临立长还是立幼的问题上,立长不立幼,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废长立幼,便是大患。
安庆绪也知道,如果自己表明没有一点儿不爽的话,安禄山肯定会怀疑,因为这违反了人之常情,古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所以安庆绪才说自己心中虽然有些郁磊,但为了大燕国的国运着想,自己主动放弃。
安庆绪又磕了一头,然后说道:“父皇,儿臣愿意放弃储君之位,但儿臣有一个条件,不知父皇可否满足!”
安禄山闻言略一皱眉,然后问道“庆绪,你有什么请求就说吧,只要父皇能够办到的,一定答应你!”
安庆绪点了点头,然后说道:“儿臣这句话恐怕冒犯了父皇,请父皇恕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