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9章(1 / 2)
为了这一刻,曹化淳与掌握兵权的太监和京营将领早已秘密商议了好几天。他们觉得内城肯定守不住,与其玉石俱焚,还不如临阵倒戈,更换门庭,反正崇祯已经无力回天,改朝换代已成定局。在昨天,他们已经派人到外城与大顺军取得联系,达成了默契,守城只是做做样子,并没有下力气死守,给世人一个“力战不敌”的印象,到了预定的时间就打开城门,放大顺军进来。崇祯如果知道心腹的太监背叛了自己,恐怕会气得吐血,不过城门大开时,他已经到了煤山上准备自缢,这一切已经看不见听不到了,倒也落个眼不见为净。
在城门刚打开时候,西城上有的守城军民不知太监头儿们的密谋,看见大顺军就要进城,一时陷于恐怖,纷纷从城上滚下逃命,住在阜成门附近的百姓有许多人携带包袱,扶老携幼,纷纷向他们认为比较安全的地方奔跑。乱了一阵,大顺军从各城门整队入城,另有从正阳门入城的一支骑兵,大约有一千人,俱是白帽青衣,外穿绵甲,背着弓箭,进城后分为数队,拿着令旗、令箭,一边疾速前进,一边呼叫:
“大顺朝永昌皇帝有命,率大军来安汝百姓,勿得惊惶。尔等须用黄纸写‘顺民’二字粘于帽上,并粘门首!”
北京毕竟经过辽、金、元、明四朝,几百年在皇帝辇毂之下,是一个政治城市,政治敏感性很高。百姓们经历了最初的慌乱后,知道李自成将要进城,还要称帝,为了自保,临大街的家家户户都不约而同地在大门外摆设香案,供着黄纸牌位,用恭楷写着:“永昌皇爷万岁万万岁”,或将大顺皇爷写做“大顺皇帝”,也有误写为“顺天皇爷”。出门打探消息的百姓,便用黄纸写“顺民”二字,粘在帽上。
在大顺军入城的混乱和观望中,方正化与黄龙带着一群人,赶在大军到达皇城之前,从玄武门奔向首辅温体仁的府邸。这群人中间,夹着一个神色慌张、身穿太监衣帽的年轻人,衣着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分外显眼。
第六百九十九章 营救太子
自从方正化说服了周皇后以后,营救太子的计划就被提上了日程。在其他人员还没来得及进入京城之前,黄龙作为琼海军“驻京办主任”成了配合方正化、温体仁等人营救太子的急先锋。
整个行动并没有缜密的计划,因为事起仓促,设想得再周到,计划也赶不上变化。所有人都不知道崇祯什么时候上路,太子什么时候出宫,黄龙只能带着手下在宫门外边晃荡,守株待兔。按理说宫门禁地,是不允许闲杂人等在附近闲逛的,放在往日,早就有侍卫上前驱赶了。不过大顺军眼瞅着就要破城而入,太监和侍卫们即便没有逃光,也无心维持秩序了。
好在方正化倚仗宫中内侍和司礼监秉笔的双重优势,第一时间得知了宫中的剧变,立马赶到玄武门等待太子的到来。他从其它小太监口中得知,皇帝给太子等人安排的出路是投奔嘉定伯,那么玄武门就是必经之路。
他们没有等太久,大顺军进入内城后,在宫中一片哀怨啜泣声中,身穿太监衣帽的太子和定王、永王匆忙出宫,被等候多时的方正化拦下。
事情紧急,方正化也顾不上君臣之间的繁文缛节,直接上前说:“太子殿下,奴婢司礼监方正化,早已在此等候多时。请殿下跟随奴婢出宫。”
永王和定王只知道崇祯的安排,并不知道方正化和周皇后私下的密谈,闻言诧异地看了看太子,又看了看方正化。十三岁的永王见太子没有吭声,呵斥道:“大胆奴才,胆敢阻挡我们去路?赶快让开,我们要出宫,但不是跟着你走。”
方正化接到的任务是营救太子,永、定二王并不在计划之内,两人如果配合,顺带捎上也无妨,毕竟多几个筹码也不是坏事。不过要是两人不识趣,就不要怪他见死不救了。
方正化对永王的话置若罔闻,上前一步说道:“时间紧迫,贼军已经入城,很快就会来搜索紫禁城,殿下还是赶紧跟奴婢走吧,晚了就来不及了。”
太子犹豫片刻,脑海中闪过了母后的交代和父皇的安排,究竟该听谁的,他一时有些抉择不下。
↑返回顶部↑
在城门刚打开时候,西城上有的守城军民不知太监头儿们的密谋,看见大顺军就要进城,一时陷于恐怖,纷纷从城上滚下逃命,住在阜成门附近的百姓有许多人携带包袱,扶老携幼,纷纷向他们认为比较安全的地方奔跑。乱了一阵,大顺军从各城门整队入城,另有从正阳门入城的一支骑兵,大约有一千人,俱是白帽青衣,外穿绵甲,背着弓箭,进城后分为数队,拿着令旗、令箭,一边疾速前进,一边呼叫:
“大顺朝永昌皇帝有命,率大军来安汝百姓,勿得惊惶。尔等须用黄纸写‘顺民’二字粘于帽上,并粘门首!”
北京毕竟经过辽、金、元、明四朝,几百年在皇帝辇毂之下,是一个政治城市,政治敏感性很高。百姓们经历了最初的慌乱后,知道李自成将要进城,还要称帝,为了自保,临大街的家家户户都不约而同地在大门外摆设香案,供着黄纸牌位,用恭楷写着:“永昌皇爷万岁万万岁”,或将大顺皇爷写做“大顺皇帝”,也有误写为“顺天皇爷”。出门打探消息的百姓,便用黄纸写“顺民”二字,粘在帽上。
在大顺军入城的混乱和观望中,方正化与黄龙带着一群人,赶在大军到达皇城之前,从玄武门奔向首辅温体仁的府邸。这群人中间,夹着一个神色慌张、身穿太监衣帽的年轻人,衣着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分外显眼。
第六百九十九章 营救太子
自从方正化说服了周皇后以后,营救太子的计划就被提上了日程。在其他人员还没来得及进入京城之前,黄龙作为琼海军“驻京办主任”成了配合方正化、温体仁等人营救太子的急先锋。
整个行动并没有缜密的计划,因为事起仓促,设想得再周到,计划也赶不上变化。所有人都不知道崇祯什么时候上路,太子什么时候出宫,黄龙只能带着手下在宫门外边晃荡,守株待兔。按理说宫门禁地,是不允许闲杂人等在附近闲逛的,放在往日,早就有侍卫上前驱赶了。不过大顺军眼瞅着就要破城而入,太监和侍卫们即便没有逃光,也无心维持秩序了。
好在方正化倚仗宫中内侍和司礼监秉笔的双重优势,第一时间得知了宫中的剧变,立马赶到玄武门等待太子的到来。他从其它小太监口中得知,皇帝给太子等人安排的出路是投奔嘉定伯,那么玄武门就是必经之路。
他们没有等太久,大顺军进入内城后,在宫中一片哀怨啜泣声中,身穿太监衣帽的太子和定王、永王匆忙出宫,被等候多时的方正化拦下。
事情紧急,方正化也顾不上君臣之间的繁文缛节,直接上前说:“太子殿下,奴婢司礼监方正化,早已在此等候多时。请殿下跟随奴婢出宫。”
永王和定王只知道崇祯的安排,并不知道方正化和周皇后私下的密谈,闻言诧异地看了看太子,又看了看方正化。十三岁的永王见太子没有吭声,呵斥道:“大胆奴才,胆敢阻挡我们去路?赶快让开,我们要出宫,但不是跟着你走。”
方正化接到的任务是营救太子,永、定二王并不在计划之内,两人如果配合,顺带捎上也无妨,毕竟多几个筹码也不是坏事。不过要是两人不识趣,就不要怪他见死不救了。
方正化对永王的话置若罔闻,上前一步说道:“时间紧迫,贼军已经入城,很快就会来搜索紫禁城,殿下还是赶紧跟奴婢走吧,晚了就来不及了。”
太子犹豫片刻,脑海中闪过了母后的交代和父皇的安排,究竟该听谁的,他一时有些抉择不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