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7章(2 / 2)
—————————————————————
注1:五军营是京营作战的主力,除在京卫所外,每年又分调中都、山东、河南、大宁各都司兵16万人,轮番到京师操练,称为班军。js3v3
第八百一十七章 首辅
一顶轿子被抬了进来,周围的京营官兵和东城兵马司的兵勇都纷纷避让,让出了一条道。在京城当差,个个都是由眼力见的,他们让的不是轿子,而是轿中人的身份。这顶软轿看着有些朴素,可是随从手里打的灯笼上写着一个“温”字。
普通士绅出行,不管是坐轿还是乘船,灯笼上一般会写明自己的籍贯、功名等信息,亮明自己的身份。在北京城,姓温的人数以万计,只写一个“温”字的,说明对自己的地位有绝对信心,而且刻意保持低调,那么身份就呼之欲出了。
杨嗣昌眼睛眯了起来,盯着这顶轿子。怎么他会出现在这里?
一名老者下了轿,慢悠悠地走到对峙的双方中间站定,果然是当朝首辅温体仁。他左右看了看,显然神枢营游击和东城兵马司指挥不够资格和他对话,看了一圈后,目光锁定了杨嗣昌。
杨嗣昌一边揣测温体仁的来意,一边上前见礼。
“些许小事,怎么惊动了阁老?都是下官的过错。”
对于这个政坛后起之秀,温体仁还算比较了解。当年其父杨鹤出任三边总督,招抚流寇神一魁,却被玩了一招诈降,朝野上下攻击其绥靖方略,被崇祯下狱,准备处死,时任山海关内监军兵备道的杨嗣昌闻讯后三次上疏请求辞职,以代父罪。因为崇祯很欣赏杨嗣昌的才能,看在他的面子上免了杨鹤的死罪,改戍江西袁州,却没有让杨嗣昌辞职,还多次温言抚慰,激励他尽职任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杨嗣昌在崇祯心中的地位。 ↑返回顶部↑
注1:五军营是京营作战的主力,除在京卫所外,每年又分调中都、山东、河南、大宁各都司兵16万人,轮番到京师操练,称为班军。js3v3
第八百一十七章 首辅
一顶轿子被抬了进来,周围的京营官兵和东城兵马司的兵勇都纷纷避让,让出了一条道。在京城当差,个个都是由眼力见的,他们让的不是轿子,而是轿中人的身份。这顶软轿看着有些朴素,可是随从手里打的灯笼上写着一个“温”字。
普通士绅出行,不管是坐轿还是乘船,灯笼上一般会写明自己的籍贯、功名等信息,亮明自己的身份。在北京城,姓温的人数以万计,只写一个“温”字的,说明对自己的地位有绝对信心,而且刻意保持低调,那么身份就呼之欲出了。
杨嗣昌眼睛眯了起来,盯着这顶轿子。怎么他会出现在这里?
一名老者下了轿,慢悠悠地走到对峙的双方中间站定,果然是当朝首辅温体仁。他左右看了看,显然神枢营游击和东城兵马司指挥不够资格和他对话,看了一圈后,目光锁定了杨嗣昌。
杨嗣昌一边揣测温体仁的来意,一边上前见礼。
“些许小事,怎么惊动了阁老?都是下官的过错。”
对于这个政坛后起之秀,温体仁还算比较了解。当年其父杨鹤出任三边总督,招抚流寇神一魁,却被玩了一招诈降,朝野上下攻击其绥靖方略,被崇祯下狱,准备处死,时任山海关内监军兵备道的杨嗣昌闻讯后三次上疏请求辞职,以代父罪。因为崇祯很欣赏杨嗣昌的才能,看在他的面子上免了杨鹤的死罪,改戍江西袁州,却没有让杨嗣昌辞职,还多次温言抚慰,激励他尽职任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杨嗣昌在崇祯心中的地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