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2章(1 / 2)
杨嗣昌沉吟片刻,没有直接回答崇祯的问题,而是反问:“臣有一番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崇祯连连点头:“直说便是,无需顾虑。”
杨嗣昌清了清嗓子,侃侃而谈:“陛下,天下大势好比人的身体,京师是头脑,宣、蓟诸镇是肩臂,黄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之地是腹心。如今形势是烽火出现于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祸乱于腹心之内,中之甚深。外患固然不可图缓,内忧更不能忽视,因为它流毒于腹心,如果听任‘腹心流毒,脏腑溃痈,精血日就枯干’,徒有肩臂又有何用呢?”
这话的意思很明显,鞑子入寇是急症,流寇则是心腹之患。很显然,杨嗣昌对抽调洪承畴、卢象升等剿寇主力北上并不赞同。
崇祯愣了一下,说道:“流寇肆虐中原,确实是心腹大患,可是建奴在京畿作乱,总不能不管吧?”
杨嗣昌答道:“臣有三策献上:一是攘外必先安内;二是足食然后足兵;三乃保民方能荡寇。”
崇祯精神一振,说:“愿闻其详。”
“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可以与建奴虚以委蛇,以和谈牵制,稳住京师局势后,集中兵力剿灭流寇。只要除去这腹心之患,建奴无非是疥癣之疾罢了,无论是战是和,可以从容应对。”
第八百零三章 议和
攘外必先安内!
这一句话石破天惊,宛若一道闪电劈开了崇祯心里的浓雾,心中一种若隐若现却不敢诉诸于口的想法蠢蠢欲动。
他装作惊讶地反问:“与建奴议和?岂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杨嗣昌正色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了大明江山社稷,臣愿替陛下冒天下之大不韪。”
“好,好,好!”崇祯心情激动,一连说了三个好字,也不知是说议和的主意好,还是杨嗣昌为了大义自我牺牲的精神可嘉。
见崇祯颇为赞讯,杨嗣昌大受鼓舞,继续阐释自己的三策:“今卫所糜烂,京营不堪大用,能战之军又多在陕、甘征剿流寇。陛下可增兵十二万,其中步军八万、马军四万,每年耗费饷银二百八十万两,一来可以拱卫京畿,二来可以增援陕北、甘肃,进退自如。”
↑返回顶部↑
崇祯连连点头:“直说便是,无需顾虑。”
杨嗣昌清了清嗓子,侃侃而谈:“陛下,天下大势好比人的身体,京师是头脑,宣、蓟诸镇是肩臂,黄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之地是腹心。如今形势是烽火出现于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祸乱于腹心之内,中之甚深。外患固然不可图缓,内忧更不能忽视,因为它流毒于腹心,如果听任‘腹心流毒,脏腑溃痈,精血日就枯干’,徒有肩臂又有何用呢?”
这话的意思很明显,鞑子入寇是急症,流寇则是心腹之患。很显然,杨嗣昌对抽调洪承畴、卢象升等剿寇主力北上并不赞同。
崇祯愣了一下,说道:“流寇肆虐中原,确实是心腹大患,可是建奴在京畿作乱,总不能不管吧?”
杨嗣昌答道:“臣有三策献上:一是攘外必先安内;二是足食然后足兵;三乃保民方能荡寇。”
崇祯精神一振,说:“愿闻其详。”
“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可以与建奴虚以委蛇,以和谈牵制,稳住京师局势后,集中兵力剿灭流寇。只要除去这腹心之患,建奴无非是疥癣之疾罢了,无论是战是和,可以从容应对。”
第八百零三章 议和
攘外必先安内!
这一句话石破天惊,宛若一道闪电劈开了崇祯心里的浓雾,心中一种若隐若现却不敢诉诸于口的想法蠢蠢欲动。
他装作惊讶地反问:“与建奴议和?岂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杨嗣昌正色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了大明江山社稷,臣愿替陛下冒天下之大不韪。”
“好,好,好!”崇祯心情激动,一连说了三个好字,也不知是说议和的主意好,还是杨嗣昌为了大义自我牺牲的精神可嘉。
见崇祯颇为赞讯,杨嗣昌大受鼓舞,继续阐释自己的三策:“今卫所糜烂,京营不堪大用,能战之军又多在陕、甘征剿流寇。陛下可增兵十二万,其中步军八万、马军四万,每年耗费饷银二百八十万两,一来可以拱卫京畿,二来可以增援陕北、甘肃,进退自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