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两人相视大笑。一个有人脉、一个有银子,未来的翁婿联手,自然事半功倍。

  登州重回朝廷之手后,战后的善后事宜开始运作起来,除了肃清山东境内的叛军溃兵之外,赈济饥民、稳定局势就成了头等大事。

  叛乱对山东的影响是巨大的,除了登州这样的重镇,叛军还攻破了许多州县,许多官员不是战死就是被俘后残害,严重动摇了朝廷在山东的统治根基;普通百姓更是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幸存的人也是流离失所。此时叛乱初定、各地官府处于半瘫痪状态,山东各地尤其是登莱地区,大片田地荒芜,短时间内也没法足够的能力救济百姓、发放粮种耕牛组织复耕,而朝廷的救济能否拨付、何时拨付到位又是个大问题,再者远水难解近渴。这样一来,缺衣少食的饥民就成了极大的隐患,只要有人煽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足以掀起一场不亚于李、孔叛乱的暴乱。(未完待续。。)

  第六百一十四章 冲击粥棚

  朱大典作为山东巡抚自然不愿看到这一幕出现。 夏天南主动提出愿意运走饥民维护山东的稳定,朱大典乐见其成,把赈济饥民的事一并交给了夏天南来办,并应其请求,派谢三宾协办。

  收容饥民一要粮,二要钱。钱的问题从来不是夏天南担心的事,何况缴获叛军船队的钱财后又发了一笔横财,更不是问题。至于粮食的问题也不大,登州本来就是北方边镇粮饷的集运地,粮草储备不少,加上李九成为了巩固登州这个大后方,在山东各地掠夺的粮食都运回了登州城,叛军匆匆出逃时又没法全部带走,匀出一些安置饥民没多大压力。

  对于饥民而言,只要有一个过得去的去处,有一口热粥果腹,就是天大的好事了。在朱大典的推动下,在谢三宾的亲自督办下,山东各州县以官府名义散播消息,引导难民自行前往登州辖区饥民越少,对地方官而言越好,他们自然不遗余力。

  谢君向夏天南提议在青州、莱州到登州的官道沿途设置粥棚,以免饥民没有足够的体力活着走到登州,被夏天南和谢三宾采纳了。于是琼州营士兵会同登州、莱州、青州等府的官吏在三府各地的官道都设立了粥棚,为途径的饥民补充体力。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