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1 / 2)
门口,董小宛问道:“小婉与公子一见如故,可否告知小婉,公子是何方人士,可曾考取功名?”
这话问的很直白,也很大胆,放在后世,基本上就相当于“有没有北京户口,什么学历,有车有房吗”之类,多见于相亲前的资格审查阶段。不过在董小宛看来,这话也不算唐突,两人谈得来,了解一下底细背景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何况以他刚才的谈吐,再不济也是个禀膳生员,说不定还是举人,这么问或许还挠到了其痒处。
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一问,绝非挠到痒处,而是戳到痛处。夏天南是北大高材生,论知识之广博,要甩开这些只读“四书五经”的读书人几条街,可是说到解析经义、撰写时文,以科举为毕生目标的明代文人要甩他几条街。
夏天南隐约明白了董小宛的用意:这个时代的名妓就如同后世的明星,虽然受人追捧,但也不甘心一辈子卖笑为生,她们或许有些小性格、小脾气、小情怀,在春花秋月中选择着自己的客人,也在山盟海誓中选择自己的终身。这句话问出来,说明自己很有可能成为了董小宛潜在的“考察”对象。
虽然只是理论上的可能,而且只是“考察”对象,并不代表人家心中有了确定的想法,但能被自己欣赏的妹纸认同,夏天南的心情本来不错,但最后那句话“可曾考取功名”就有些扫兴了。看来,哪怕是王朝末世,读书科举仍然是主流正道,再如何才色双绝的名妓心中最向往的仍然是才子佳人的戏码。
“在下不曾考取功名……这个,实不相瞒,我姓夏,名天南,是朝廷在册的经制武官,官任琼州营参将。”
他说完后注视着董小宛的眼睛,对方的眼神明显掠过一丝失望。
“原来是参将大人,失敬失敬!”董小宛口里这么说,可是夏天南觉得她口气明显生疏了一些,没有了刚才谈论诗词时的融洽。
与董小宛告别后,一行人从乐云楼出来,夏天南拒绝了司马德再去其他青楼看看的提议,他才不想再被别的名妓询问“可曾考取功名”这么扫兴的问题。林伟业虽然有些不太尽兴,但是叫他一个人去逛窑子,他又有些怯场,只好随夏天南返回下榻的客栈。
第四百八十一章 苏州知府
回到住的客栈,刘全正好在等着夏天南。老爷逛窑子的功夫,他把苏州生丝行业的情况打听了个大概。
“老爷,这两日我跑了苏州与生丝买卖有关的地方,大概了解了这边的状况,外来户想插手生丝买卖,不是件容易的事。”
正如慕容龙城介绍的那样,明代生丝产业最发达的地区在江浙一带,尤其是苏州、杭州最为兴旺。而生丝产业的主流模式是这样的:蚕农养蚕、缫丝,然后卖给丝行,丝行再将生丝卖给布行做材料或者直接卖向海外市场。天南商行面对的问题是:这个产业链是封闭的,蚕农的蚕茧和生丝只能卖给丝行,其他人不能直接收购,只能通过丝行买入,除非能拿到“部帖”。
“部帖”是户部直接发放,没有背景和后台的普通商人根本没法拿到,某种程度上来说,“部帖”比“盐引”的获取难道更大,做生丝买卖也比做盐商更难。
“这什么丝行不就是个垄断机构吗?收购的价格和卖出的价格岂不是都由他们说了算?”夏天南一眼就看穿了丝行的本质。
↑返回顶部↑
这话问的很直白,也很大胆,放在后世,基本上就相当于“有没有北京户口,什么学历,有车有房吗”之类,多见于相亲前的资格审查阶段。不过在董小宛看来,这话也不算唐突,两人谈得来,了解一下底细背景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何况以他刚才的谈吐,再不济也是个禀膳生员,说不定还是举人,这么问或许还挠到了其痒处。
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一问,绝非挠到痒处,而是戳到痛处。夏天南是北大高材生,论知识之广博,要甩开这些只读“四书五经”的读书人几条街,可是说到解析经义、撰写时文,以科举为毕生目标的明代文人要甩他几条街。
夏天南隐约明白了董小宛的用意:这个时代的名妓就如同后世的明星,虽然受人追捧,但也不甘心一辈子卖笑为生,她们或许有些小性格、小脾气、小情怀,在春花秋月中选择着自己的客人,也在山盟海誓中选择自己的终身。这句话问出来,说明自己很有可能成为了董小宛潜在的“考察”对象。
虽然只是理论上的可能,而且只是“考察”对象,并不代表人家心中有了确定的想法,但能被自己欣赏的妹纸认同,夏天南的心情本来不错,但最后那句话“可曾考取功名”就有些扫兴了。看来,哪怕是王朝末世,读书科举仍然是主流正道,再如何才色双绝的名妓心中最向往的仍然是才子佳人的戏码。
“在下不曾考取功名……这个,实不相瞒,我姓夏,名天南,是朝廷在册的经制武官,官任琼州营参将。”
他说完后注视着董小宛的眼睛,对方的眼神明显掠过一丝失望。
“原来是参将大人,失敬失敬!”董小宛口里这么说,可是夏天南觉得她口气明显生疏了一些,没有了刚才谈论诗词时的融洽。
与董小宛告别后,一行人从乐云楼出来,夏天南拒绝了司马德再去其他青楼看看的提议,他才不想再被别的名妓询问“可曾考取功名”这么扫兴的问题。林伟业虽然有些不太尽兴,但是叫他一个人去逛窑子,他又有些怯场,只好随夏天南返回下榻的客栈。
第四百八十一章 苏州知府
回到住的客栈,刘全正好在等着夏天南。老爷逛窑子的功夫,他把苏州生丝行业的情况打听了个大概。
“老爷,这两日我跑了苏州与生丝买卖有关的地方,大概了解了这边的状况,外来户想插手生丝买卖,不是件容易的事。”
正如慕容龙城介绍的那样,明代生丝产业最发达的地区在江浙一带,尤其是苏州、杭州最为兴旺。而生丝产业的主流模式是这样的:蚕农养蚕、缫丝,然后卖给丝行,丝行再将生丝卖给布行做材料或者直接卖向海外市场。天南商行面对的问题是:这个产业链是封闭的,蚕农的蚕茧和生丝只能卖给丝行,其他人不能直接收购,只能通过丝行买入,除非能拿到“部帖”。
“部帖”是户部直接发放,没有背景和后台的普通商人根本没法拿到,某种程度上来说,“部帖”比“盐引”的获取难道更大,做生丝买卖也比做盐商更难。
“这什么丝行不就是个垄断机构吗?收购的价格和卖出的价格岂不是都由他们说了算?”夏天南一眼就看穿了丝行的本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