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夏林二人眼前一黑,没想到居然真穿越了,而且穿越到了这个乱世。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崇祯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铲除阉党,魏忠贤籍没自杀。阉党的覆灭,给晚明的政治天空带来了一瞬的希望,又流星一般的消失。割掉一个烂疮,并不能让早已浑身溃烂的病人起死回生。北有满清虎视眈眈,腹心之地有李自成等流民为祸,大明――这个汉人最后的中原王朝再也无力回天,踏上了覆灭的道路。

  平复了一下心情,夏天南问说:“老乡,你说的胡老爷是什么人?”

  女人说:“我夫家姓谭,排行第二,你叫我谭二嫂就行。”说着眼泪就留下来,“提起胡老爷,他是我们村的祸根啊……”

  从女人哭哭啼啼的讲述中,夏天南和林伟业了解了大致的情况。

  万历四十五年临高地震,马袅盐场的滩田被冲毁了许多,有些地方沉到了海里,盐场的生产能力一直没有恢复到最初的水平,但是官府规定的折色银一点都没少,盐丁们逃亡很多。雪上加霜的是从万历末年开始海寇经常来盐场抢劫盐引,盐丁们被杀的被杀,逃走的逃走,现在村里只剩下四百多个盐丁了,而最多时有七八百盐丁。古法的晒盐完全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人力少了之后生产更加难以维系。每年的折色总是缴不齐,官府催课又急,村里的丁壮们平时都躲起来。幸好马袅土地尚多,又有马袅河水灌溉,盐丁在晒盐之余,另外垦田种些粮食,还能果腹。只是担惊受怕而已。

  按照官府的规定,盐场是采取折色缴纳的制度。也就是说盐丁们并不需要直接向官府缴纳额定的盐,而是将盐折成米或者银子。旧年的规矩是每一引折合米一石,后来,又把折米改称了折银:先把盐折合成米,再按米价折合成银子。马袅盐场的盐额是“一千四百一十七引二百三十斤”,折色米就是一千四百多石。折色银按崇祯年的行情就得要二千多两。

  盐课折色缴纳对盐丁们来说有一定的好处:生产不再受官府的监督控制,只要按时缴纳盐课,基本上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用日以继夜的献身大明的盐务事业了。出了盐之后,自然会有商人来购买,若是盐晒得多,行情又好,那么日子还过得不错。有人嫌晒盐太苦的,用经商或者垦荒的收入来缴盐课银的也有。

  但是地震之后,一切都变了样。附近的大户胡老爷利用村里盐田被冲毁,盐课银一时间缴不齐的困难,用借债代垫的方式,渐渐把控制了盐的大部分销售。但他的收购价却比行情低了许多,盐丁们累死累活晒出来的盐,填还这笔连环阎王债都不够。他还勾结官府,包揽盐课,硬说如今米价高昂,每石米的折色得三两银子。这边的高利贷还不清,那边的官课又欠得一塌糊涂。盐丁们知道他从中捣鬼,却又不得不央求他在官府面前代为缓颊。久而久之胡家成了村里实际上的统治者,盐田倒似成了胡家的私产,盘剥日重。加上这些年海贼每次来临高,总要抢劫盐场里的盐引,又杀了不少人,村子变得越来越凋敝。

  最近胡老爷催课催的急,村里既交不出指定的折色,青壮只好日夜都在盐场里晒盐,老人们就去开荒种地,保障村里人的口粮,所以村里白天基本上没什么人。

  说完村里的情况,谭二嫂心情渐渐平复了一些,告知二人:“你们漂洋过海的,船没了,也是苦命的人,若不嫌弃,你们在我家先歇着,我还得去盐场一趟”。

  夏天南忙说:“谭二嫂你去就是,我们帮你看着屋”。

  谭二嫂叹口气:“这家里又哪有什么值钱物什,不妨事的。”说罢自便去了。

  夏天南看看屋内,连件铁器农具都没有,确实称得上一贫如洗。

  二人枯坐了一会,慢慢消化着穿越这个事实。良久,夏天南以手价额,呻吟道:“老天,我可不想玩穿越啊,大好前程等着我呢!”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